介绍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预测新篇章
本报讯 (记者匡远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以及复旦大学力学和工程科学系的研究者们,近日取得了关于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的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测算长宽比与血流速度、瘤顶部壁面切应力比值等关键参数,成功为临床医生提供提前预知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重要参考。这一成果已发表在权威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
颅内动脉瘤,因其发病急骤、死亡率高,被形象地称为“颅内”,是青壮年人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如何寻找并提前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一直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北京天坛医院的杨新健博士和穆士卿博士及其团队选取了一批单囊囊性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根据动脉瘤的瘤颈、瘤体的长宽比被分为A类(大于1.8)和B类(小于1.8)。研究数据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观察的39例动脉瘤中,破裂率高达66.7%。其中,A类动脉瘤的破裂率更是高达90.9%,而B类的破裂率为57.1%。显然,A类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明显高于B类,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穆士卿博士及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不仅为临床医生正确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为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指导。更重要的是,这一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动脉瘤的生长、破裂机制以及准确评估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未来的医疗实践中,我们将能够依靠更加精确的数据分析,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远离“颅内”的威胁。
这一研究的成功不仅代表了医学界在动脉瘤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更是体现了多学科合作带来的成果。期待未来,更多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能携手前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