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综合媒体报道)为了达成“十一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目标,各地对钢铁、水泥、炼铝等高耗能产业采取了强制性的限电、限产措施。这一行动是为了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
2010年,对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至关重要。据规划,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还需下降5.2%。为了推动这一目标实现,财新网先前报道,国务院已从8月26日起,派出六个督查组对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等18个重点地区进行节能减排专项督查。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各地纷纷采取强硬措施。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从7月底开始,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省份已经开始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大范围限电甚至断电。到了9月,江苏、浙江、河北等省份更是对未能达到能耗标准的钢铁生产企业采取了强制性限电措施,甚至提高供电价格。在河北省安平县,甚至出现了对工业限电的居民、医院乃至交通信号灯也遭遇停电的现象。
国家发改委在9月6日发出的通知中明确表示,限制居民用电的做法不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和节能减排的初衷。国务院要求各地对落后的产能坚决依法关停淘汰,并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
面对这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多位地方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通过限产方式控制电力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已经成为完成减排任务的紧急手段,并且在很多地方已经被采纳。这些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强调了这一措施的必要性,并表示将努力在确保居民生活用电的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一些专家也对此表示支持,他们认为在当前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推动目标实现。他们也呼吁各地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生需求,确保居民用电不受影响。这一系列的行动和表态,展示了各地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决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