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曹政 杨杰松报道)在无声处,有一群人默默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他们是那些即使未被狗咬伤也应接种狂犬病疫苗的人群。他们是那些与狂犬病密切接触的专业人士。12月17日,卫生部发布了一份名为《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的指南,明确要求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进行暴露前的免疫预防。
何为狂犬病暴露?这指的是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无法确定健康状况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或者是开放性伤口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唾液等。而那些从事狂犬病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狂犬病病人的医护人员以及兽医等人群,尽管未遭受直接的暴露,但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接触病毒的可能性极大,因此也应进行免疫预防。
这份规范对于高暴露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程序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按照规范,暴露前的基础免疫程序是在第0天、第7天、第21天(或第28天)各接种一剂狂犬病疫苗。对于那些长期面临狂犬病风险的人群,在完成基础免疫后,若无动物致伤,应在1年后加强一针,之后每隔3到5年再加强一针。
规范中也考虑到了特殊情况。《规范》指出,妊娠妇女、患有急性发热性疾病、过敏性体质、使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可酌情推迟暴露前免疫。而对于免疫缺陷的病人,虽然不建议进行暴露前免疫,但如果他们身处高风险环境中,也可考虑进行暴露前免疫,但完成免疫接种后需进行中和抗体检测,以确保免疫效果。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防治处处长贺青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专家研究,高暴露风险人群接种狂犬病疫苗后确实可以获得保护效果。但他同时强调,暴露前免疫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并不是所有公众都需要提前接种狂犬病疫苗。在保护这些默默承担风险的专业人士的也提醒广大公众理性对待疫苗接种,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