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像是出身环境、长相和天分,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知识和修养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逐渐积累而成的。即使再美丽的容颜,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而真正有内涵的人,却能在时光流转中愈发显得气质非凡。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句流传千年的名言,源自于大文豪苏轼的诗作。许多人只知“腹有诗书气自华”,却往往忽略了苏轼同一首诗中更为经典的上一句。苏轼,这位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其文学造诣堪称卓越,几乎可以与诸多文豪相提并论,然而他的仕途却历经坎坷。
嘉祐二年,年仅二十岁的苏轼与父亲和弟弟一同入京参加会试,结果两兄弟均顺利中榜,唯独父亲名落孙山。苏轼交友广泛,其中有一个叫董传的朋友家境贫寒,却志向坚定,勤奋读书,深得苏轼的赞赏。
后因母亲病逝,苏轼回老家守孝三年,返回京城后不久被朝廷派往凤翔府任职。当时董传孤身一人,亦随苏轼前往凤翔。生活本已拮据的董传,在新地方一时无法找到工作,身上几乎分文不剩,只能靠好友接济勉强维持生计。
董传从未放弃过读书。即使饿着肚子,他也不会忘记读书,更不会忽略给自己增添新衣服。他浑身穿着补丁也不在乎,依旧沉浸在书海中。苏轼虽然平日里繁忙,但闲暇之余仍会与董传小聚。
后来,董传离开凤翔前往长安,闭门不出,为三年一度的会试做准备。期间他偶尔与苏轼书信问候。一次,苏轼奉旨回都城述职,经过长安时顺道看望了久未见面的好友董传。看到董传生活的寒酸,苏轼深受触动。临别前,他写下《和董传留别》一诗,其中开头两句便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两句诗是苏轼对董传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赞美和鼓励。即便身着粗布衣裳,过着简朴的生活,董传依然保持着读书的热情和才华的光芒。最终,董传成功考中进士,然而却在熙宁二年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不已。这个故事不仅流传着苏轼的诗句,更传递着一种精神:即使生活再苦再难,只要心中有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