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饮食迷雾:专家为你拨开营养信息的纷扰
在浩瀚如海的营养信息中,人们往往难以分辨真伪,甚至被一些片面的饮食观点所误导。最近,美国《赫芬顿邮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揭示了七个广为流传但亟待澄清的饮食误区。针对这些误区,《生命时报》采访了国内权威专家,帮助我们明辨是非,领悟科学饮食的真谛。
误区一:食物分“好”与“坏”
如同人们习惯于将人分为“好人”、“坏人”,食物也常常被简单地划分为“好食物”或“坏食物”。但美国知名营养师埃莉莎·丽德认为这种划分过于武断。武警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庆春以脂肪为例,说明食物的好坏并非绝对,适当的脂肪摄入对于生长发育和提供能量是有益的。
误区二:少吃主食更健康
近年来,人们的主食摄入量日益减少。相较于20年前,每人每天的主食摄入量减少了约2两。在美国,同样存在这一问题。营养专家指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不科学,可能导致口臭、腹泻、疲劳等问题。中国专家也强调,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对机体组织、神经和心脏功能有重要作用,建议成人每天摄入250克至克主食。
误区三:精米白面最养人
精米白面口感细腻,深受人们喜爱。但在美国营养专家凯瑟琳·布鲁金女士看来,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无益健康,适当食用粗粮反而更有益。刘庆春表示,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每天适量摄入粗粮(50克至100克为宜)是明智之选。
误区四:水果含糖量太高
一些人担心水果中的糖分含量过高。美国知名饮食作家布雷特表示,这一担忧并不需要过分强调。水果中的确含有糖分,但同时也富含许多其他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植物化合物、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等。适量摄入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刘庆春建议,应养成每天吃水果的习惯,并控制摄入量,每天摄入200克至克为宜。
在这信息的时代,面对众多的营养信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关爱自己的健康。【整理编辑:XXX 新闻来源:《生命时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