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7月1日起,我国将强制执行饮用水标准,这一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涵盖了106项指标。近日关于“全国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饮用水安全的广泛担忧。
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的负责人最近回应称,根据2011年的抽样调查,我国自来水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尽管这一数据看似乐观,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公众的疑虑,因为很多人担心背后的真实情况可能更为严峻。
网络上的热议不断,很多人指出自来水合格率事关每一个民众的生活,有关部门有义务公开透明的信息,并且必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公众迫切要求知道哪些城市的自来水不合格,以及那17%的不合格自来水流向了哪里。他们也强调,只有在水质得到提升的情况下,水价的上涨才能被接受。
令人担忧的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份消息称,住建部水质中心在2009年进行的一次全国普查的结果一直未被正式公布。据业内人士透露,实际的合格率只有大约50%。而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邵益生回应称,在2008年和2009年的普查中,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仅为58.2%。
一些网民表示,水质问题的根源部分在于相关部门的视而不见。他们指责一种“鸵鸟思维”,即明明问题就在眼前,相关部门却选择回避、掩盖真相。
有网民甚至指出,面对现实、寻求解决方案才是真正的负责态度。他们敦促相关部门公布不合格水厂的名单,并采取措施改善水质。网民“张茂桂”表示,相关部门必须公布哪些水厂的水质不合格,否则容易引起群众的不安。他还强调,根据《信息公开条例》,涉及公众利益的信息应该公开。对于继续隐瞒真相的相关部门,应该追究责任。
网民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提高水质的建议。他们认为,一方面需要解决水源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更新水处理工艺和管网。他们还指出,在谈论水价上涨之前,必须先解决水质问题。
公众对于饮用水的安全有着高度的关注和担忧。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透明公开地分享信息、采取措施改善水质,并确保饮用水的安全。这不仅关乎民生福祉,也是的责任和义务。(经济参考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