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冬眠,人们早已熟知。但人类中也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冬眠”状态,这是否令人惊讶呢?就在昨天凌晨,78岁的杨大妈,被其丈夫陪伴送入杭州市三医院急诊室。杨大妈是否因为某种原因进入了冬眠?医生给出了答案:这是药物积蓄引起的“冬眠”,她血压明显下降并出现休克症状,但目前已安全度过危险期。
杨大妈是被其伴侣带到医院的,原因是她在家中突然像失去了气息一般。据伴侣回忆,往日清晨他起床时总会听到杨大妈的温馨提醒。但昨天凌晨,即使身边响起水杯被打翻的清脆声音,杨大妈也毫无反应。直到被呼唤时,才发现情况不妙。在医院急诊室,医生发现杨大妈虽然仍有微弱的呼吸,但氧饱和度有所下降。医生迅速展开抢救工作,并详细询问了她的病史。
原来,杨大妈长期以来一直服用抗焦虑和降压药物。药物控制效果良好且她定期就诊,这使得她的病情看似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临近过年之际,杨大妈担心药物控制可能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家人心情,于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她连续几天过量服用各种药物,并且将平日一天一次的用药频率改为一天二次。医生指出,正是这种药物积蓄导致了她的休克症状。幸运的是,经过医生的及时救治,杨大妈已经脱离了危险期。
杭州市三医院急诊科戚国青护士长表示,冬季是住院高峰时期。随着天气的多变,急诊病人数量明显增加。医院新医疗综合楼的启用进一步缓解了床位紧张的问题。目前急诊床位使用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医院总床位已经达到850张,因此病人从急诊收治入院应该不会受到影响。这些病人中大部分是内科疾病患者,经过急诊抢救后仍需进一步住院治疗。
关于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的问题也有必要提及。老年人心源性休克容易与多种疾病混淆。例如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发病初期应与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低血压和窦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此外还需要注意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以及低血容量等情况。这些情况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且可能引发血压突然下降等问题。因此在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时需要注意左室充盈压及心脏指数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