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鹿事件以来,我国乳品行业经历了重大变革。今年初,质检总局对全国范围内的乳品企业进行了严格审查,结果令人瞩目:全国共有近半数的乳品企业未能通过审核,生产线被迫关停。这一行动,无疑给我国乳品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场审查风暴之后,中国乳业究竟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那些幸运通过审核的企业又是如何确保产品质量的?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记者跟随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走访了多家乳企。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大部分企业对于未能通过审核持支持态度。走进龙丹乳业阿城分公司,虽然一股霉味令人不适,但企业对此的解释是,未通过审核并非产品质量问题,而是因为企业的硬件设施、检测能力以及生产规模等未能达到国家新的标准。尽管有些无奈,但企业也意识到,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新的市场要求。黑龙江完达山乳业关了26家生产企业,但他们认为这是调整结构的机遇。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也表示,乳制品企业对此次审核持积极参与的态度,并愿意借此机会提高产品质量整体水平。
此次审核给企业带来的最大挑战在于硬件设备和检测能力的提升。过去,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企业对上游奶源质量的掌控能力有限。新的生产许可审查条件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对三聚氰胺等危害物质的检测能力。为了应对审查,许多乳品企业在设备购置上的投入超过了百万元。这也促使企业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例如,完达山的企业标准对生乳蛋白质的要求高于国家标准,对每克生乳菌落的数量也有更严格的规定。
虽然这次审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蒲长城也指出,这只是乳制品监督工作中的一环。原料奶的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我国许多乳品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状态混乱,因此需要更多的监管和引导。未来,我们期待中国乳业能够不断进步,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这次审核是行业自我净化和提升的契机,也是消费者信心的重塑过程。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乳业将会越来越强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