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马肉丑闻”引发了全球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我们的视线再次被拉回到身边。在繁华的杭州市场上,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出:一些价格亲民的牛肉制品竟然不含一丝牛肉成分!
杭州的街头巷尾,从农贸市场到夜晚的大排档,从路边烧烤店到卤味店,随处可见的牛肉制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本报“民生实验室”从市场上随机抽取了8份样本,送往权威机构进行DNA检测。结果显示,有5份样本竟无牛肉成分,且全部含有猪肉。让人不禁联想到《西游记》里的“牛魔王”,说不定也是个“二师兄”假冒的。
3月10日,本报记者带着从市场上收集到的样本,来到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动物检验检疫实验室进行权威检测。消费者李女士也向本报反映,她所品尝的“牛肉”口感与以往大相径庭,才警觉发现一些卤味店里的低价牛肉也有“李鬼”。
这些“假牛肉”究竟从何而来?它们是用什么制成的?本报记者深入追踪,从卤味店老板到经销商、批发商,一步步揭开谜团。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记者经历了一场耗时两周的“追肉记”。
在探求真相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三种制假方式。一是所谓的“五香肉”,用猪肉经过机器处理,掺加淀粉和添加剂制成。二是便宜的“牛腱子肉”,其实是用外观相似的猪腱子肉冒充,商贩还透露了用调味料掩盖真相的秘诀。三是粉色半熟牛肉,据业内人士爆料,这是用老母猪肉添加亚硝酸钠和色素制成,以去除肉质的腥臊味。
昨天下午,记者跟随杭州市工商局萧山分局的执法人员来到市场突击检查。在取样的卤味店,面对执法人员的检查,老板娘坚称卖的是牛肉,却无法提供进货的账本和发票。由于肉眼难以辨别真假,工商执法人员现场抽样检测。我们将持续关注的检测结果。
假牛肉虽然从外观上看似难以分辨真伪,但给我们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却是实实在在的。希望监管部门能加大打击力度,确保老百姓的饮食安全与健康。同时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自己的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