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台湾《康健》杂志刊发文章,提醒广大民众,常用药如果不谨慎使用,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文章指出,即使是胃药这类看似普通的药物,如果不正确使用,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可能引发过敏、抗药性甚至肾衰等严重后果。
在台北经营社区药店的李慧玲药师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原因。她介绍,常见的胃药成分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氢钠等,虽然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但长期摄入这些成分会导致铝、镁、钙、钠等元素过量,进而引发一系列副作用。例如,高血压病和肾功能不佳的患者长期服用碳酸氢钠可能会加重病情。含铝制剂的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便秘、肠梗阻或软骨病。碳酸钙可能引起胃肠胀气,而含镁制剂则可能导致腹泻。
除了成分过量带来的风险,药物的服用顺序也至关重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霍继荣教授指出,许多人会在胃不舒服时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但这样做可能会降低药效。例如,多潘立酮片(吗丁啉)和硫糖铝(胃溃宁)、枸橼酸铋钾(丽珠得乐)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如果吗丁啉用于加快胃排空,可能会使其他药物未能充分覆盖在胃黏膜上就被排出。药物的服用顺序和时间间隔都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胃药中的“酸碱药”更不能混用。胃液、胰液、小肠液的酸碱性质不同,许多胃药也因此分为酸性或碱性。当烧心、泛酸时,应服用碳酸氢钠片、铝碳酸镁(达喜)等碱性抗酸药。但在食积、消化不良时,若混用保和丸等酸性药物,则会影响疗效。在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性质和适用症状,避免因误用而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台湾万芳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郭莉娜也提醒广大民众,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洛赛克)等虽然能从源头上抑制胃酸分泌,但长期服用的国际临床研究显示,可能会增加心脏病、肺炎的发病风险。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务必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安全有效。
用药需谨慎。任何药物都有其适应症、禁忌症和副作用,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只有正确使用药物,才能确保我们的健康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