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临期食品降价处理,却缺乏消费提示
超市自制的熟食、面包等食品,在傍晚时分开始降价处理,这是许多消费者都熟知的场景。从白天到夜晚,这些食品的“身价”大变样,给那些善于精打细算的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消费安全隐患。
随着夏季气温的逐渐升高,各家超市纷纷在傍晚时段将各种临近保质期的蛋糕、面包、小吃等食品进行降价处理。这些食品降价幅度随着保质期的临近而增大,甚至有些食品刚被贴上打折标签便被抢购一空。记者在走访多家超市时发现,超市在降价处理这些“临期食品”时,并未挂出如“请尽快食用”之类的消费提示牌。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也违反了国家工商总局的相关规定。对此,消费者需保持警惕。
对于超市未做消费提示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提醒消费者,《食品安全法》规定,消费者对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可以要求“退一赔十”。这一规定的执行却存在困难,因为导致身体不适的食品是否由超市所售出的临期食品导致很难确定。消费者在购买临期食品时不仅要尽快在保质期内食用,还要保存好购物凭证。
超市的这种做法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挑战。对于那些热衷于淘货、寻找优惠的消费者来说,需要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提高警惕,关注食品的保质期和食用安全。而对于超市来说,更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对临期食品做出明确的消费提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毕竟,健康无价,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消费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健康的生活应从了解信息开始,让我们共同守护食品安全,保障健康。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