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来的病,还能吃回去吗?”——预防与膳食的关系》
在这个医疗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一些慢性病仍然让人类感到束手无策。彻底治愈的难度大,症状缓解与疾病延缓成为主流的治疗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在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召开的预防保健相关问题媒体座谈会上引发的一场讨论,不禁让人深思:我们能否通过调整饮食,将那些“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
我们要一个核心问题:膳食和慢性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陈春明教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是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哪些膳食因素导致了慢性病风险的增高呢?
第一,能量摄入与消耗的不平衡。我们摄入的能量与日常消耗的能量应该保持平衡。当摄入的能量超过我们身体的需求时,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积累,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今,虽然中国人的能量摄入并未显著增加,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久坐、依赖交通工具、家务劳动减少等,导致能量消耗降低,能量富余的情况日益普遍。
第二,谷类食物的摄入不足。谷类消费达到一定的合理比例,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我们需要重视谷类在膳食中的地位,确保其摄入量满足身体需求。
第三,蔬菜摄入不足和油脂摄入过多。蔬菜的缺乏以及油脂的过量摄入,会导致脂肪堆积,增加疾病风险。对此,我们需要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蔬菜的摄入,控制油脂的用量。
陈教授强调,虽然膳食是导致疾病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我们要理性看待膳食与疾病的关系,通过调整膳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疾病风险,而不是过分依赖药物或治疗方法。毕竟,“吃出来的病”并非只能再吃回去,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