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女性健康 >

溃疡性结肠炎性关节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 女性健康
  • 2025-02-11 14:13
  • 来源:www.dataiw.cn
  • 女性健康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探索

在医学的广阔领域中,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备受关注的疾病。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常用药物及治疗方法,带您走进这一领域的最前沿。

常用药物及治疗方法一览

1. 柳氮磺吡啶类:这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老将”。口服适量剂量后,大部分患者反应良好。当药物到达结肠时,会被转化为有效成分,发挥治疗作用。近年新型制剂的出现,如潘他沙等,显著降低了副作用,提高了疗效。还有学者发现,局部给药能进一步增强疗效,减少全身副作用。但治疗时也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皮疹、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2. 4-氨基水杨酸(4-ASA):简称PAS,以特定方式溶于水中进行保留灌肠,有效率相当高。口服该药物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3. 肾上腺皮质激素:这类药物能调节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迅速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口服泼尼松会有显著效果。但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易生副作用,因此应在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最终停药。近年一些新型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具有无全身副作用的优点。

4. 鱼油:作为白三烯合成抑制剂,鱼油在治疗轻、中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起到辅助作用。

5. 其他药物:包括甲硝唑、色甘酸、抗感染药等,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都有一定的疗效。其中甲硝唑能抑制肠内厌氧菌,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症状;色甘酸则能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某些免疫反应的进行。

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各有特点,因此在使用时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更多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能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带来福音。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一些特定的药物如自由基清除剂奥古蛋白、5-脂氧合酶抑制剂Zileuton以及酮替芬等,都能有效缓解其症状。

在中医领域,溃疡性结肠炎被归类为“泄泻”、“肠风”、“休息痢”等范畴。治疗时,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强调攻补兼施,祛邪为主,同时兼顾扶正。常用药物如黄连、黄芩、白头翁等,可清热消炎;党参、黄芪等则用于扶正健脾、利湿。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取得显著效果。

中药灌肠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湿热实证者,使用黄芩、黄连等药物水煎后保留灌肠;脾虚夹湿证者则选用黄芪、黄连等药物。近年来,营养治疗逐渐受到重视,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支持和辅助治疗措施,其目的在于全面纠正营养障碍,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组织修复。

在进行营养治疗之前,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营养评估至关重要。这可以全面衡量患者的营养状况,采取合理的营养措施。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到患者疾病状态对其摄食及营养利用的情况,从而制定出营养治疗的目标。

营养疗法的实施包括肠内和肠外营养治疗。肠内营养治疗主要通过口服或鼻饲提供合成氨基酸、糖类、矿物质及维生素等。肠外营养治疗则主要用于不能进食的病人,或用于活动期或重型病人以及伴有并发症和手术后患者。

患者的病史和体检是提示营养支持需要的关键。一旦确诊营养不良,需进行更准确的营养状态测定。病史可以提供体重减少的速度和程度以及营养摄取的数量和质量。在西方国家,肥胖者更多见,因此体重减少的百分率可能比与理想体重标准的比较更可靠。

营养需求与实施方面,患者每天的营养需求根据病情、年龄和体重计算,视病情而定。这包括热量、氨基酸、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为提供足够的热量,常需使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脂肪乳剂。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中医治疗、中药灌肠和营养治疗等方面。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的营养评估和实施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针对成人营养需求和溃疡性结肠炎的营养障碍,深入探讨其成因及应对方案

对于成人来说,营养需求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需要摄取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不仅提供能量,还帮助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在某些情况下,如应激状态时,机体对脂肪和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会提高。在营养治疗中需要关注各种营养物质的平衡供给。其中,氮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机体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之间的平衡状态。在营养治疗中,需要通过输注氨基酸溶液等方式来维持患者的正氮平衡。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补充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铁、锌、铜等,缺乏这些元素会影响身体健康。在营养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说,营养障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由于腹痛、腹泻等症状导致患者进食减少或限制饮食,使得营养摄入不足。炎症、溃疡等也会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丢失。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如体重减轻、贫血等。在应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营养障碍时,除了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例如,对于摄入减少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改变药物治疗等方法改善;对于吸收不良的问题,需要针对具体原因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补充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营养障碍需要综合治疗措施来应对。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注意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缓解病情并预防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确定每天的营养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每天所需的热量、氮等基本需求量以及应激状态下的需求量。在确定营养配方后需要根据各种营养制剂的规格、品种等计算出具体的剂量并进行补充。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对营养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总之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营养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医学领域,营养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接受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其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加快导致负氮平衡的形成。尽管有文献指出,需求量的增加并非由慢性炎症引起,但在营养不良的发生因素中,它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

治疗药物对营养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柳氮磺吡啶会减少叶酸的吸收,皮质类固醇会影响钙的吸收和蛋白质代谢。考来烯胺(消胆胺)会阻碍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抗生素则可能导致维生素K缺乏。若忽视这些营养补充,极易导致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

营养不良的后果可能包括肠道病变的延缓愈合与进一步发展,对于幼童和青少年患者,还可能导致生长与发育的延迟。对于女性患者,营养不良可能引发闭经与生育障碍等。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机会增加,耐受性降低,外科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也随之上升。蛋白质的缺乏甚至使肠道炎症创面及瘘管难以愈合。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它主要通过改善营养、肠道休息,促进病变进入缓解期。对于病情较重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住院治疗中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比例高达50%,此时单纯的补充液体与电解质治疗已不能满足机体的需求,必须给予一定的营养支持疗法。除了保证营养供应,强化性营养支持疗法更重要的是它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它可以避免经口摄食带来的腹泻、腹痛等症状,降低胃肠道与分泌,减少肠道细菌数,促进黏膜损伤的愈合与再生。

TPN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急性炎症、缓解症状,治疗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瘘等。它的主要适应症包括不能经口摄食、经口摄食不能满足需要、合并营养不良的手术治疗患者等。在实施TPN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24小时内的均匀输注速度,避免超过患者的代谢能力,保证患者能有效地同化代谢这些营养成分。由于TPN疗法输注的营养溶液为高渗性,因此应经大血管如上腔静脉输注。

与TPN疗法相对应的是部分性胃肠外营养疗法(PPN疗法或MPN)。它主要是通过静脉途径输注部分营养溶液,为患者提供部分性的营养支持。在实施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溶液的配比、输注速度以及血管的选取等细节问题。无论是TPN还是PPN疗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日常的诊疗过程中,医生需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患者也需了解相关的营养知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共同为康复努力。针对许多胃肠道疾病患者,特别是短期治疗者,PPN确实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适应证。对于内科疾病的疗效也愈发显现。

对于中心静脉TPN疗法,这是一种通过中心静脉(通常为锁骨下静脉)插管输送高浓度营养物质的方法。输注的糖类浓度可高达50%,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营养支持。

而对于周围静脉氨基酸溶液输注疗法,也被称为蛋白质节省营养疗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周围静脉输注等张氨基酸溶液,同时混合其他无糖类液体、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尽管这种疗法能为患者提供一定程度的热量和微量营养素,但它并不能满足胃肠道疾病患者的全部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高营养溶液现已可通过周围静脉进行输注。

关于TPN溶液,其浓度范围可能很广,为了确保最佳的非蛋白质热量与氮质克数的比值,同时使输注液的渗透压低于周围静脉的耐受范围,葡萄糖溶液与脂肪乳剂需同时使用。通过特定的稀释和混合技术,我们可以确保溶液的渗透压适应周围静脉输注的需要。必须提供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来完善这一治疗方案。

在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的过程中,TPN的应用效果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尚不确定。与此肠内营养(EN)疗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口摄食或管饲的途径,EN疗法为患者提供了更符合生理需求、更安全且费用更低的支持性治疗。EN疗法能防止肠黏膜萎缩,改善肠黏膜的屏障与免疫功能,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肠道病变与全身营养状态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对于长期依赖TPN的患者,过渡到EN必须逐步进行,分为四个阶段:肠外营养与管饲结合、单纯管饲、管饲与经口摄食结合、正常膳食。这样逐步过渡能减轻肠道的负担,有利于恢复。随着技术的发展,肠内营养的管饲导管也在不断改进和商品化,为EN疗法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便利。

PPN和TPN/EN疗法在胃肠道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这些疗法将会更加完善,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PPN对胃肠道疾病患者的疗效显著且适应症广泛;而中心静脉TPN和周围静脉氨基酸溶液输注疗法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营养支持途径;肠内营养疗法则更符合生理需求且费用更低廉。这些治疗方法共同构成了现代胃肠道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问世,为胃肠道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完全胃肠内营养(TEN):深度解析与应用指南

概念阐述:

完全胃肠内营养(TEN)是一种特殊的营养治疗方法,通过输入已消化好的营养液来替代天然食物的摄入。这种疗法让营养液在近端小肠内完全吸收,以缓解远端小肠的压力,使症状逐步缓解。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认识到接近生理状态的肠内营养的重要性。TEN不仅能够保证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转运及转化、处理的能力,还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提高免疫力,避免肠道菌群移位及肝胆系统淤胆等问题。目前,肠内营养支持在国际上已普遍使用,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适应症与禁忌症:

对于病变较轻的病例或病情严重但经TPN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情况,当小肠功能适当恢复后,应过渡到TEN继续供给营养。当经口摄食不足以满足需求,且胃肠道功能允许、可耐受时,也应优先考虑采用肠内营养。对于存在肠多处穿孔、高输出肠瘘(特别是高位者)以及机械性肠梗阻等情况的患者,应视为禁忌。对于小肠广泛切除后的患者,建议先采用TPN 4~6周,之后再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

TEN的膳食配制与用法:

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种商品膳食可供选择,包括非要素膳和要素膳。要素膳是一种按一定配方将各种营养素混合在一起的粉状物,加水后可形成悬浮液,也可制成其他形式以避免配制时的污染。使用时,需了解任何一种膳食的组成及配制法。膳食可以口服或管饲,如鼻管、口胃管等。具体用法包括一次投给、间隙滴注或连续滴注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需要,逐步调整膳食的浓度和量。

并发症及防治:

管饲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机械方面、胃肠方面和代谢方面。操作时需注意避免喂养管误入呼吸道等危险情况。一旦出现并发症,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TEN的并发症较少,管理安全性高,且营养要素符合生理要求、价格实惠、便于应用,因此便于在病房及家庭广泛应用。当TEN存在禁忌或患者的营养需求不能仅通过EN满足时,可考虑使用TPN。一旦患者的消化道功能恢复,应尽快从TPN过渡到TEN。

溃疡性结肠炎的膳食治疗原则: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膳食治疗尤为重要。在急性发作期,可给予无蛋白质的要素膳以避免变态反应,严重者需禁食并采用全胃肠外营养。缓解后,应提供足量的热能、优质蛋白质、无机盐与维生素,避免刺激性食物。患者的膳食应逐渐过渡,并根据血液生化检查结果结合具体情况逐渐补充各种营养素。患者还需注意避免可能加重病情的食物,并通过过敏试验查明是否由食物引起变态反应以便尽可能避免。

溃疡性结肠炎的维持疗法:

维持治疗的时间目前尚无定论。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采用美沙拉秦维持疗法持续缓解达2年以上的患者,继续维持治疗与否的复发危险并无显著差异。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个体化治疗决策。在1997年的加拿大国际消化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通过了对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研究的回归分析,针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形成了一系列共识。

对于活动期的治疗,原则上的治疗周期不应少于4周。而对于缓解期的治疗,时长至少需6个月。当时已有学者应用美沙拉秦1g进行灌肠治疗左侧溃疡性结肠炎,随访一年发现,该治疗方案在降低复发方面有明显效果。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维持治疗的时间一般应不少于一年,对于病情较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主张长期用药来维持。

在国内,维持治疗的实施并不理想。由于患者依从性、经济条件、医师认知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长期维持治疗(大于1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患者病情的反复。

在维持治疗的病例选择上,初发型患者在临床完全缓解后,可以暂时停药观察。但如果再次发作,就需要进行维持治疗。对于慢性反复发作型患者,强调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当急性发作得到控制后,必须进行维持治疗。据统计,我国的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反复发作型为主,且大部分患者的病程小于5年。若能坚持维持治疗,有望降低复发。

在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上,对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其在症状缓解后应逐渐减量,过渡到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进行维持。但在减量过程中需要注意:应根据病情类型和程度维持一段时间后开始减量,并遵循缓慢、逐渐减量的原则。对于美沙拉秦类药物,尽管其耐受性较好,但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柳氮磺吡啶对减少复发也有较好效果,但其剂量越大,副反应越多。长期用药必须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对于免疫抑制剂如嘌呤类抗代谢物、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在患者对美沙拉秦和激素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使用。但目前对于这些药物在维持治疗中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只要条件许可,应尽量采用美沙拉秦类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维持治疗,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维持治疗,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在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上,我们必须谨慎。由于环孢素具有肾毒性损害的风险,其口服剂量不应超过5mg/(kg·d),并且目前尚未被用作维持治疗的常规药物。

对于因福利美,随机对照研究并未显示出其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导缓解或维持治疗中的有效性,因此仅被限制在试验研究中使用。对于类固醇无效或依赖性的病例,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可作为缓解期维持治疗的一种选择。尽管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使用硫唑嘌呤治疗的证据不如克罗恩病充分,但最近的一项调查确认了其在英国胃肠科医生中的广泛应用。硫唑嘌呤或巯嘌呤不仅可作为激素依赖性患者减少激素剂量时的配合用药,还可用于不能长期以氨基水杨酸盐类进行维持疗法的患者,以及用于激素治疗无效者的维持治疗。免疫调节剂硫唑嘌呤与巯嘌呤也被证明具有预防作用。

在维持治疗的给药途径方面,对于远端结肠炎患者,可以采用局部疗法来维持和巩固疗效。美沙拉秦制剂灌肠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疗法,但长期使用仍存在困难。肛门栓剂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对于泛发性结肠炎患者,口服美沙拉秦疗法具有较好的维持疗效,而柳氮磺吡啶也具有减少复发的疗效。美沙拉秦制剂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尤其是胃肠道不良反应。除奥柳氮外,其他各种美沙拉秦制剂或柳氮磺吡啶制剂并未证明有明显的剂量效应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在急性发作期后,需逐渐递减药物至最小维持量,并长期使用小量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尽可能过渡到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如美沙拉秦制剂。对于需要长期应用激素治疗的病人,应尽量减少激素的用量,或用其他药品代替。柳氮磺吡啶的不良反应可能与剂量过大有关,应予以注意。

至于手术治疗,在国内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较为少见,手术治疗的病例仅占1.3%。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重症患者较欧美等国家少见,以及国内同行对手术治疗态度保守。对于有20%至30%的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仍需要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根据病情复杂性和变化而定,包括结肠穿孔、大量血便、中毒性巨结肠症等严重病症。术前应进行充分的营养支持和抗炎药物应用。手术方式主要是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瘘,可以选择一期或二期完成。手术后绝大多数病人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一般不会复发。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说,维持治疗和手术治疗都是重要的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手术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手术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状况、病变性质与范围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手术选择至关重要。手术决策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条件、病变的性质和范围来做出,不可强求对所有患者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针对不同的患者和情况,需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全结肠切除与回肠肛门吻合术的优势

全结肠切除与回肠肛门吻合术是本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该手术避免了回肠造瘘的缺点。其特点在于剥离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保留肌层和肠管,将回肠末端做成囊袋状,在肛管的齿状线处与肌层缝合。这样,患者既能实现全结肠切除的效果,又能通过肛门正常排便。虽然手术后短期内患者可能会经历排便失禁的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症状会逐渐改善。

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的适应症

a. 急诊手术主要适用于重度暴发型病例,特别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出汗、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以及急性肠穿孔、反复大量出血内科治疗无效、中毒性肠扩张等情况。此类手术旨在控制病情恶化,挽救患者生命。手术应力求简单有效,可选的方法包括结肠大部切除、回肠及乙状结肠造口等。

b. 择期手术则适用于活动性病变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如病情持续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经传统内科治疗不缓解、激素治疗无效或需大剂量皮质激素维持等。手术目的在于彻底治愈溃疡性结肠炎。可选的手术方式有多种,如乙状结肠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造口等。

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治

术后处理十分关键,包括营养支持、造口护理、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减少消化液分泌等。还需注意盆腔或骶前放置的引流管应在7~9天后拔除,定期扩肛以防止吻合口狭窄。对于没有切除全部病变肠管的患者,术后应继续应用抗炎药物。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择期手术死亡率虽低,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可达30%~57.7%。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盆腔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贮袋炎、肛瘘、回肠阴道瘘等。其中,盆腔感染和吻合口瘘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常需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预防的关键在于手术时的细节处理,如保证回肠的血运、无张力及妥善缝合等。

袋炎(囊室炎)是回肠贮藏腔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是溃疡性结肠炎行回肠囊室肛管吻合术后最常见的长期并发症。其发生机制涉及免疫易感黏膜、粪便淤积和细菌丛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随着贮袋的建立,袋内的小肠黏膜可能发生明显的结肠化生性变化,影响到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并可能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的增加。急性贮袋炎的发生率较高,可能带来腹泻、出血、发热等困扰患者的症状。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手术选择及术后处理均十分重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高度重视并发症的防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特别是那些因溃疡性结肠炎而行手术且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的患者,以及伴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他们面临发生贮袋炎的风险。在回肠肛门贮袋手术中,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20%至30%,其中8%至12%可能发展为慢性贮袋炎。

急性贮袋炎通常对抗生素有良好的反应,特别是甲硝唑与环丙沙星。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甚至联合使用美沙拉秦或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对于那些对药物治疗耐受的患者,可能需要应用硫唑嘌呤甚至切除贮袋才能缓解症状。若因克罗恩病误诊而行贮袋手术的患者,约有半数需行贮袋切除。

对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激素治疗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左半结肠炎或广泛性结肠炎病变的患者。对于未接受过口服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可口服泼尼松龙40至60mg/日,或静脉滴注ACTH(120U/日)。对于已经使用过口服类固醇激素但疗效不佳的患者,应首选静脉激素治疗,如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在症状得到控制后,应开始递减激素剂量,同时监控病变的活动性变化。

最近的研究重新评估了一些预测指标,用于判断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结肠炎的疗效。其中,24小时内腹泻超过8次或C-反应蛋白高于45mg/L的患者预测需要进行结肠切除的比例高达85%。对于部分经治疗无改善、怀疑有穿孔的患者,应在72小时内进行结肠切除,因为穿孔的死亡率可达50%。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逐渐减量激素治疗,并考虑采用环孢素等免疫调节剂进行长期治疗。

环孢素的应用在国外已有报道,可作为手术前过渡的措施。其使用需要严格监测血药浓度以避免不良反应。肝素类药物的应用也已有报道,通过静脉注射或皮射未分离的肝素,患者的临床状况可以明显改善。考虑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高发生率,我们采用雾化吸入肝素以安全、方便、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状况。便血常常是首先得到缓解的症状。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必须严格筛选适应症,合理应用药物。对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特别是伴有显著高凝状态的情况,可以试用肝素类药物。

在静脉使用激素的使用抗生素并不总能带来治疗效果。但对于有腹膜刺激征、高热、白细胞增加等症状的患者,推荐使用广谱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虽然抗生素在严重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直接作用尚不清楚,但部分病例表明其能改善病情。

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也是关键。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适当输液、补充电解质以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对于重度结肠炎患者,肠外营养疗法虽然不能直接治疗疾病,但有助于保持肠道休息、改善营养状况。

对于已发生巨结肠的患者,应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止泻剂、镇静剂和抗胆碱能药物可能诱发巨结肠或肠梗阻,应避免使用。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合并中毒性巨结肠,应及时内、外科会诊确定手术时机与方式。

对于远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策略取决于病变程度和患者选择。轻至中度远端结肠炎患者,可采用口服或局部作用的治疗方式。美沙拉秦是一种有效的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可通过局部作用剂如美沙拉秦肛栓或灌肠来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方式简单实用,局部药物浓度高且维持时间长,疗效明显提高而全身不良反应降低。

虽然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具有挑战性,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大部分患者仍可获得缓解。对于远端溃疡性结肠炎,应根据病变程度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美沙拉秦等局部药物制剂常可有效治疗。在特定的pH环境下,美沙拉秦能够在末端回肠及结肠中有效溶解并释放药物成分。这种药物的优点在于作用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潘太沙(Pentasa)是另一种形式的美沙拉秦胶囊,其采用乙基纤维素半透明包衣,能够根据肠道的pH值及时间,在小肠或末端回肠中逐步释放药物。在美沙拉秦的不同制剂中,偶氮水杨酸特别受到关注,它通过特定的分子结构在结肠中释放出高浓度的药物成分,确保治疗效果。

对于轻度至中度的远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局部治疗方式是一个优选策略。它不仅能快速起效,而且避免了多次口服药物的需求。患者和病变的特性决定了选择何种局部治疗剂。美沙拉秦制剂在治疗活动性远端病变时,其效果至少与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相当。针对左半结肠炎的患者,灌肠疗法尤其适用,因为药物可以逆向扩散直达结肠脾曲部位。直肠泡沫剂因其使用便利且患者耐受度较高而受到欢迎,它能深入肛门内15~20cm。

对于初发型患者,治疗缓解后可以选择停药观察。对于那些治疗反应缓慢、对常规治疗不敏感或在停止治疗几周内复发的患者,则需要维持治疗。美沙拉秦栓剂每晚一次被证实是维持缓解最有效的方案。尽管有患者选择隔天甚至每3-4天仅使用一次来维持缓解,但约有54%至80%的患者能够维持一年以上的缓解。

由于灌肠维持治疗的用药不便,许多患者更倾向于口服药物以达到维持缓解的效果。在剂量方面,柳氮磺吡啶每日4克的效果比每日2克更为显著。但为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和减少副作用,低剂量方案也被广泛采用。一般而言,除非患者对激素无效或产生依赖,否则不会轻易使用巯嘌呤或硫唑嘌呤进行维持治疗。

至于手术治疗,除非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疑似癌变的情况,否则很少采用。对于左半结肠炎和全结肠炎的治疗,若炎症涉及结肠脾曲则称为左半结肠炎,若超过肝曲则称为全结肠炎。由于这些病症的范围超出了局部治疗的可达区域,通常需要口服药物或结合局部药物进行治疗。

针对轻至中度患者,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仍是主流治疗方法。传统上,患者需口服较大剂量的柳氮磺吡啶(每日4至6克),约有80%的患者因此获得疗效。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