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女性健康 >

滋养细胞肿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女性健康
  • 2025-02-11 14:15
  • 来源:www.dataiw.cn
  • 女性健康

滋养细胞肿瘤的病因探索

滋养细胞肿瘤这一疾病至今病因尚未明确,虽然存在多种假设,但仅能解释部分现象。关于其病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不良学说:实验动物缺乏叶酸可导致胚胎死亡,推测母体缺乏叶酸可能与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有关。特别是在胚胎血管形成期,如缺乏叶酸和组胺酸,会影响胸腺嘧啶的合成,导致胎盘绒毛的血管缺乏以及胚胎坏死。从葡萄胎的地理分布来看,高发地区的居民主食以大米和蔬菜为主,因食物烹煮过程破坏和丢失了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叶酸,这也与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有关。有提议采用饮食补充胡萝卜、维生素A等方法来预防葡萄胎的发生。

2.病毒学说:有观点认为葡萄胎与病毒感染有关。虽然20世纪50年代曾有关于“亲绒毛病毒”的报道,但至今并未证实这种病毒的存在。近年来有研究者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滋养细胞肿瘤标本,观察到一些类似病毒颗粒的物质,提出了滋养细胞肿瘤由滤过性病毒诱发的看法,但仍存在争议。

3.内分泌失调学说: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资料显示,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妇女妊娠后发生滋养细胞肿瘤的机会相对较高。有观点联想到滋养细胞肿瘤是否与卵巢内分泌功能有关。动物实验证明,怀孕早期切除卵巢可能导致胎盘产生水泡样变性,提示雌激素不足可能是引起葡萄胎的原因之一。停服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在短期内妊娠后再流产的绒毛常有水泡样变性,这也与卵巢内分泌不平衡有关。

4.孕卵缺损学说:许多学者认为葡萄胎的发生与孕卵异常有关。特别是在年龄较小或较大的妇女中,妊娠后自然流产率及新生儿畸形率较高,可能与孕卵本身缺陷有关。异常孕卵虽然能着床,但其胚胎部分没有足够的生活力,而滋养细胞却过度生长,从而发展为葡萄胎。

5.种族因素:葡萄胎多见于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更为常见。有人认为这可能与种族有关,但也有人认为这与环境、气候、饮食习惯、水源、传染病等因素有关。在某些地区或族群中,由于特定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葡萄胎的发病率较高。

6.细胞遗传异常学说:对葡萄胎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其存在遗传异常。大多数葡萄胎的滋养细胞呈现性染色质阳性,其核型可能是父源性二倍体。一些学者认为纯合子46,XX葡萄胎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无核卵与单倍体精子受精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所致。

滋养细胞肿瘤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多种因素。目前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来明确其真正的病因。这篇文章对葡萄胎的染色体核型及其与恶变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葡萄胎的染色体核型大部分为46,XX,少部分为46,XY,其中父源性成分在滋养细胞增生中起到关键作用。文章还介绍了多倍体完全性葡萄胎和罕见的部分性葡萄胎的染色体核型。

通过对父源和母源性基因的研究发现,它们在胚胎正常发育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父源性基因成分对控制滋养细胞增生十分重要,而母源性基因成分则对调节胚胎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当染色体核型发生变化时,特别是在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中,由于父源性染色体的过多,会导致滋养细胞过度增生,进而可能引发葡萄胎甚至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这种变化从整倍体到异倍体的发展趋势是侵蚀性葡萄胎的典型特征之一。了解葡萄胎染色体核型对于预防其恶变至关重要。目前遗传学研究的重点已从简单的染色体多态性转向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包括癌基因在滋养细胞肿瘤增殖、发育和分化中的作用。例如,C-myc癌基因在葡萄胎中的表达与滋养细胞增殖密切相关。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预防葡萄胎恶变的策略。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葡萄胎染色体核型的丰富知识和深入的理解,并展示了遗传学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这些知识和理解对于预防和治疗葡萄胎及其恶变具有重要意义。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丰富,逻辑清晰,为读者提供了深入而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通过对葡萄胎染色体的深入研究,我们对这一疾病的了解将更加深入,从而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医疗领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对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我们发现了ras基因的表达产物野生型p21在早孕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中的强表达。这一发现提示我们,ras基因不仅参与早孕绒毛滋养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还可能参与到合体滋养细胞分泌HCG和发挥侵袭功能的过程中。在滋养细胞增生的完全性葡萄胎中,p21的表达尤为显著。对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这一源自带有父方基因的胚外层滋养细胞的肿瘤,其肿瘤形成机制与其他体细胞肿瘤的形成可能存在差异。有一种假设认为,随着肿瘤的恶性程度增加,p21的表达可能会下降。

石一复等(1996)对p53抑癌基因第5~8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后的DNA测序,未发现基因突变。这使我们推测,带有父源基因的滋养细胞,具有部分胚胎干细胞特性,可能具有抑制基因突变或修复已突变基因的能力。

研究表明,端粒酶RNA基因的表达和端粒酶的激活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最近的研究发现,绒癌JAR和BeWo细胞株以及绒癌组织中端粒酶RNA基因呈现高水平表达,并检测到端粒酶的活性。相比之下,人早孕绒毛和足月胎盘绒毛组织的表达则为阴性或低水平。这一发现再次证实,人端粒酶RNA和端粒酶的激活与癌细胞之间存在特异性关系。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端粒酶可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通过基因微矩阵芯片技术,我们筛选了正常妊娠绒毛和葡萄胎绒毛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以探讨葡萄胎的分子发病和恶性转化机制。结果显示,在孕周接近的正常绒毛和葡萄胎组织中,大部分基因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而明显差异表达的基因仅占所检基因总数的2.2%。这一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葡萄胎发病可能与某些特定基因群有关的线索。大部分基因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具体作用尚未被证实。我们需要从核酸和蛋白水平进行验证,全面了解葡萄胎的分子发病机制。这将有助于我们为临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基因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于免疫学方面,胎盘对于母体来说是一种不被排斥的异体移植物。由于胚胎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部分源自父方成分,因此在母体内生长可能会引发母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尽管胚胎有一层缓冲物质可以防止移植物抗原进入母体,但关于滋养细胞是否表达HLA仍存在争议。少数葡萄胎含有抗父系HLA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由于葡萄胎的绒毛缺乏间质血管,因此胎儿淋巴细胞引起的母体抗HLA抗体可以排除。绒毛间质仍有可能通过胎盘完整性的破坏与母体直接接触,引发抗体产生。对于究竟是葡萄胎滋养细胞还是间质细胞在母体中引发免疫反应的问题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完全性葡萄胎具有HLA抗原的特性。对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及其丈夫的HLA类型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趋势和模式。尽管大多数绒癌发生在HLA不相容的胎儿中,但仍有一些病例涉及HLA相容的胎儿和母亲配对。这一观察进一步证明了葡萄胎的免疫遗传学特性为其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提供了证据支持我们的观察和分析方法,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复杂性及其与其他生物学过程的联系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和线索。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在继续深入进行之中更多有关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免疫遗传学特征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的本质并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首次妊娠即为葡萄胎的患者展现出了更强烈的免疫原性,其被致敏的概率高达41%,相较之下,正常妊娠的女性这一概率仅为20%。在完全性葡萄胎的情况下,致敏的原因并非胎儿淋巴细胞,而是滋养细胞层和绒毛间质。尽管这种滋养层部位的抗原数量稀少,一般的组织化学方法甚至无法检测,但其免疫原性却足以刺激母体产生免疫反应。

HLA基因在控制对抗原各特殊部位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患者可以根据HLA基因反应分为不同的组别,采用预后评分系统。高危组的患者更容易形成抗体,排除多次妊娠或输血等可能的刺激抗体产生的因素后,仍能在每一患者中发现高危组中的HLA抗体可能存在抗肿瘤作用。

关于血型问题,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血型与其配偶的血型匹配情况尚存在争议。患者与配偶血型不一致的情况下,如A型和O型的组合,其治疗后的死亡率较高。而B型或AB型患者在某些国家的发病率较低,但患者具有这种血型时,其预后相对较差。丈夫为B型或AB型时,预后则较好。来自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的资料表明,绒癌患者中A型较多,而O型较少。丈夫的血型也被认为是绒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尤其在足月产后绒癌中更为显著。

免疫功能在滋养细胞肿瘤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日本的研究表明,葡萄胎时细胞免疫功能亢进,而侵蚀性葡萄胎时则无明显变化。对于绒癌,治疗后免疫功能有所下降,但仍比其他癌症患者要好。特异免疫功能的研究和疗法在绒癌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PHA皮试可以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状况,对于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效果预测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值得探讨。我国广西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葡萄胎病例中家庭有癌瘤史的发生率较高。微量元素如铜、锌、硒的含量与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恶性程度的关系也待进一步探讨。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源于种植型细胞,可产生类纤维蛋白、人胎盘泌乳素(HPL)和大量的妊娠相关主要基础蛋白(MBP)。其发病机制中,正常绒毛和滋养细胞的过程也是关键的一环。滋养层细胞生长迅速,形成绒毛状突起,这些绒毛中的细胞逐渐分化为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

葡萄胎和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免疫原性、血型、免疫功能和其他因素都可能与其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改善诊断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经过深入研究,我们了解到正常滋养细胞展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更接近于恶性肿瘤的特性,而非正常的组织特性。滋养细胞具有强大的侵袭能力,它们从包绕胚囊的部位出发,离心性地侵犯子宫内膜、肌层以及螺旋动脉,建立起子宫胎盘循环。由于滋养细胞会侵犯血管,它们在正常的妊娠期间广泛传播到血液中,主要到达肺部,并在分娩后消失。

被覆于绒毛膜绒毛的滋养细胞被称为“绒毛滋养细胞”,而子宫内其他部位的滋养细胞则称为“绒毛外滋养细胞”。绒毛外滋养细胞形成滋养细胞柱,从绒毛锚着的基底处横贯绒毛间隙,并浸润包绕胚囊底蜕膜,形成滋养细胞壳。部分绒毛外滋养细胞还演变为光滑绒毛的上皮层,并侵犯胎盘床的螺旋动脉以及浸润种植部位下的肌层。

滋养细胞是由异源性细胞群组成的,存在三种明确类型的细胞:细胞滋养细胞(CT)、合体滋养细胞(ST)和中间型滋养细胞(IT)。其中,细胞滋养细胞由多角形至卵圆形的上皮细胞组成,具有单个圆形核、胞质少、透明或颗粒状等特点。合体滋养细胞则包含大小不等的空泡,有些形成陷窝,并且缺乏核分裂现象。中间型滋养细胞大多由单个核细胞组成,但也可见多核细胞型,其形态和功能特点介于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之间。

在绒毛形成的过程中,还有一种被称为“胚外中胚层”的细胞迅速发展,进入绒毛构成其中轴或间质。通过对绒毛切片的病理检查,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滋养细胞的形态特点以及绒毛间质中的其他细胞和结构。

除了对滋养细胞的深入了解外,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对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进行了详细的组织学分型。其中包括葡萄胎(完全性和部分性)、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等。葡萄胎是一种良性的绒毛病变,局限于子宫内。其特征为绒毛发生水肿变化,形成水泡状胎块。这些水泡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大小,有的直径可达1\~2cm。

妊娠滋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和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价值。对于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女性生殖健康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葡萄胎,一种妊娠异常情况,涉及胎盘绒毛的病变。根据其病理特点,可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种。

完全性葡萄胎的胎盘绒毛全部发生变性,呈现出葡萄状,无正常的绒毛结构。这种变化表现在镜下,可见绒毛间质水肿并伴随不同程度的滋养细胞增生。这些增生的滋养细胞包括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和中间型滋养细胞。根据滋养细胞的增生及分化程度,葡萄胎可分为三个级别。

部分性葡萄胎则表现为胎盘的部分绒毛发生变性,呈现出葡萄状的形态变化。这种葡萄状变性的范围相对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5mm,但有时可达20mm。部分性葡萄胎的绒毛间隙可以看到红细胞的存在,这是与完全性葡萄胎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部分性葡萄胎中,滋养细胞的增生相对较轻,主要是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的轻度增生,中间型滋养细胞偶见。

除了上述两种葡萄胎类型,还有侵蚀性葡萄胎,这是葡萄胎性绒毛在子宫肌层或其血管内的水泡状胎块。其病理特点是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其他组织,具体侵入程度不一。由于采取药物保守性治疗,常常无法得到子宫标本,因此在子宫外部位发现的病灶中的胎块性绒毛也成为判断其侵袭性的重要证据。

除了病理特点外,葡萄胎还常常伴随着一些其他的变化。例如,卵巢黄素化囊肿,这是由于大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长期刺激导致的。在葡萄胎排出后,子宫切除的病理切片中,常常可以看到蜕膜和浅肌层有散在的合体细胞,并混有不同量的炎性细胞。这种情况也可能出现在正常分娩和流产后切除的子宫切片中,但必须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进行区分。

当侵蚀深入浆膜面时,子宫表面会呈现出紫蓝色的结节。切开子宫,可以清晰地看到子宫肌层内的缺损,其中可能含有葡萄样组织、凝血块等,水泡样组织、出血、凝血块和坏死组织的数量不定。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绒毛结构和阴影,滋养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侵蚀性葡萄胎很容易引起肺或阴道的转移,偶尔也会发生脑转移、肝脾等其他脏器的转移。转移灶的病理变化与子宫原发灶基本相似,也可见水泡样组织、出血坏死等,显微镜下同样可见绒毛结构和阴影。

在部分病例中,原发灶可能是侵蚀性葡萄胎,而转移灶已经符合绒毛病理特征,或者原发灶是绒毛膜癌而转移灶表现为侵蚀性葡萄胎病理特征。只要在任何部位的病灶中见到绒毛,仍应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

绒毛膜癌是一种浸润性肿瘤,由两种类型的滋养细胞组成,缺乏绒毛结构。这种癌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形式的妊娠和妊娠之后。它的特点是细胞团块侵袭邻近组织,并侵入血管腔。通常,肿瘤呈扩张性、离心性生长,伴有广泛的出血和坏死。活的肿瘤细胞只存在于肌层的界面处,形成环绕中央出血和坏死的薄层。血管浸润非常明显,因为绒癌没有内在的间质性血管。

典型的生长方式重演了早期的滋养细胞形成,但也可能出现其他生长方式。不同的滋养细胞类型可能出现不同的比例,但在大多数病例中,有明确的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或者两种细胞类型结合的形式出现在肿瘤区域。

在刮宫标本中,如果出现无绒毛的滋养细胞,特别是小标本,可能很难诊断。另一方面,绒癌的出血和坏死的倾向可能使其诊断特点不清晰。早期妊娠的滋养细胞异常也可能导致误诊为绒癌。对于刮宫标本的诊断,只适用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绒癌是滋养细胞高度增生并大片侵犯子宫肌层和血管的疾病,伴有明显和广泛的出血坏死,常常导致远处转移。妊娠性绒癌的病变起始于子宫,使子宫呈现不规则增大、柔软,表面可见蓝紫色结节。切开子宫及病灶,局部呈现暗红色,伴有出血、坏死及感染。经过多个疗程的化疗后,子宫病变可能局限化,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更加清晰,切面可能呈现退化的棕黄色或黄白色。显微镜下可见增生和分化不良的滋养细胞,排列成片状并侵入子宫组织。绒癌组织在侵入血管或正常组织时,前沿是排成团的合体细胞,之后是细胞滋养细胞。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也表现出多样的形态。它们通常以肌壁内界限不清的包块或界限清楚的结节为主要特征,可能突入或不突入子宫内膜腔。这些肿瘤在宫腔内可能呈现息肉状、结节状,或弥漫浸润宫壁。大体形态的变化在经过刮宫后可能不再明显。但在许多标本中仍然可以看到实体肿块,切面可见白色或黄色组织,质软,有小出血灶。在镜检下,这些肿瘤主要由中间型滋养细胞所组成,肿瘤细胞形态复杂,可能呈现圆形、多角形或梭形。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一种独特的疾病,展现出了复杂的病理特征。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表层,更深入到血管结构,累及小到中等的动、静脉。这种肿瘤的标志性特征是肿瘤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浸润,这种现象中,我们常能看到丰富的嗜酸性细胞外纤维样物质。这些浸润细胞不仅能单个侵入或穿越血管壁,还会在血管腔内形成散在的或团块状的侵犯。它们甚至可以顶起血管内皮细胞,甚至取代这些细胞,有时甚至会部分或完全替代血管壁。

子宫内膜对此现象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呈现蜕膜样变化,偶尔还能观察到Arias-stella现象。滋养细胞并未展现出绒毛结构或其退化阴影,而卵巢则出现了黄素化囊肿。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在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上表现出多样性。单一形态的中间型滋养细胞增生,形成肿瘤,这些肿瘤可能呈息肉状向宫腔凸出,同时在肌束间浸润,甚至影响到浆膜及宫旁组织。这些肿瘤细胞的形态多样,呈现多角性、圆形或梭形,胞质嗜酸性,并且瘤细胞浸润血管的情况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数量可以揭示其生物学行为的良恶性,核分裂少者多为良性,而核分裂≥5HPF的则多为恶性。

在超微结构观察中,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由类滋养细胞和类纤维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内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糖原和类脂滴等物质。细胞核内含有大量的常染色体,有时核仁明显。免疫组化研究证实,这些瘤细胞内含有HCG、HPL等蛋白质,其中HPL的表达强于HCG和其他标记物,这为我们诊断及鉴别肿瘤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采用了一系列免疫标记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种来源于滋养细胞的肿瘤。通过对细胞增殖动力的研究,发现这种肿瘤的核分裂数和AgNORs数相对较低,DNA指数为近二倍体,增殖指数也较低。这些特征解释了其良性临床进程和非恶性病理特征。同时指出,与绒癌相比,PSTT大多呈良性经过,预后较好。

通过光镜、免疫化学方法和超微结构研究,我们发现PSTT细胞与正常胎盘的细胞具有相似性。浸润细胞与早期胎盘的初级绒毛滋养细胞在结构上存在相似性,这进一步支持了病变起源于滋养细胞的观点。这一疾病的研究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本质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滋养细胞肿瘤的超微结构研究及其病理学洞察

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的超微结构进行深入研究。虽然报道中的描述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滋养细胞自身形态的变异、取材部位的不同或观察者的主观差异造成。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葡萄胎、绒癌和正常早期绒毛的滋养细胞在超微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1. 细胞滋养(肿瘤)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清晰的质膜,基底层一侧呈现波浪状,而合体细胞层一侧则有较少的细胞突起和桥粒。在侵蚀性葡萄胎或绒癌的情况下,细胞滋养细胞之间无基底层,内质网稀少,高尔基复合体并不发达。这些细胞的细胞核比正常大,核质均匀,并且在侵蚀性葡萄胎或绒癌中,核的形状不规则,密度不均,并可能出现核分裂。

2. 过渡型(中间型)滋养(肿瘤)细胞:

在葡萄胎和绒癌中,这种过渡型细胞是滋养细胞的主要增生形式。这些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特征介于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之间。它们依然拥有质膜和桥粒,但细胞器丰富,内质网常平行排列,高尔基复合体发育良好,线粒体较大。

3. 合体滋养(肿瘤)细胞:

随着中间型细胞逐渐过渡为典型的合体细胞,其核质比例逐渐减少,细胞表面出现特征性的微绒毛。这些细胞中,内质网丰富,呈囊状扩张。在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中,线粒体可能出现水肿,并富含嗜碱颗粒。合体细胞的细胞核形态也可能呈现不规则的锯齿状或分叶状。

超微结构的观察和研究为滋养细胞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深入的洞见。例如,合体细胞来源于细胞滋养细胞的推测得到了电镜的证实。HCG主要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观点也得到了证实。研究还揭示了滋养细胞的一些免疫学特点,并尝试根据超微结构的不同来区分葡萄胎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除了超微结构的研究,滋养细胞肿瘤的其他病理学研究也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基础和临床应用范畴。例如,对滋养细胞肿瘤的子宫血管构筑进行研究,发现这种肿瘤不同于其他实体肿瘤的特性。它通过侵袭并破坏邻近血管获取营养。尽管间接的观察方法如血管造影等有所应用,但由于其局限性,直接、准确和全面地显示整个子宫立体的血管构筑仍是一个挑战。万小云等人的研究采用血管铸型法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子宫血管铸型,深入研究了包括微小血管在内的复杂立体构筑。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子宫血管构筑与正常子宫相比有显著变化。

这些研究为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洞见。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一疾病的理解将更为全面和深入。近年来,对于肿瘤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s)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在滋养细胞疾病(肿瘤)领域。研究发现,葡萄胎滋养细胞核中的AgNOR颗粒数及每个细胞核中的平均数相较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明显较低,而绒癌的数值则最高。这一指标与滋养细胞的比例无关,却与细胞的增生程度呈现出正相关。当AgNOR计数较高时,其恶变率也随之上升。经过化疗后,AgNOR数值会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核仁组成区(NORs)位于染色体的特殊部位,其数目和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转录活性的增强以及携带NORs染色体的多倍体等与肿瘤细胞的相关分化。滋养细胞肿瘤以不同程度的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不仅细胞增生活跃,而且染色体畸变率也较高,因此AgNORs能够反映其在病理和遗传方面的变化。

白细胞介素-6(IL-6)在妊娠滋养细胞组织中的检测也备受关注。IL-6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肿瘤免疫中起到关键角色。实验表明,IL-6对某些肿瘤有促进其增殖和生长的作用,而对另一些肿瘤细胞则具有抑制效果。在早孕、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等情况下,滋养细胞均可产生IL-6。但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IL-6的表达明显减弱,提示其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化疗后组织中IL-6的减少可能是由于化疗对恶性滋养细胞的杀伤影响了其分泌。

对绒癌细胞凋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采用紫杉醇处理JAR绒癌细胞后,可见典型的DNA梯状条带,表明细胞内DNA被激活的核酸内切酶断裂。在光镜下可见JAR绒癌细胞体积变小、变圆,核染色质高度浓集。电镜下可见细胞质密度增高,核染色质浓集等现象。这证明了某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对JAR细胞的杀伤是通过诱导凋亡过程实现的。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还可以检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多种免疫组化指标,如nm23H、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野生型和突变型p21蛋白等。这些指标对滋养细胞肿瘤的基础研究、临床分期、化疗方案选择、预后及耐药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对滋养细胞疾病(肿瘤)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知识,并为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