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的依赖与习惯:哪个更难戒掉?
在情感世界里,我们常常会对亲近的人产生依赖,习惯他们的存在,这两种心理现象是情感中最为常见的。那么,究竟依赖和习惯哪个更难戒掉呢?让我们一起深入。
让我们了解何为依赖。依赖是伴侣之间的一种深情举动,可能单方面的,也可能是双方共同的。当一个人对你产生依赖时,可能表现为寻求庇护、强烈的投入和爱意,甚至自身独立性的缺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对方身上。这种感情的成分坚固、粘性大,不易戒掉。
而习惯,则可能爱的成分少一些,或者夹杂着亲情。当爱情转变为亲情时,可能就只剩下习惯了。习惯一个人的表现可能像寄生虫一样生活,坐享其成。这种感情平淡中带着疏离,一旦有新的目标出现,戒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依赖更难以戒除。从生命浸染来看,依赖属于心理层面,与自我需求的满足与否紧密相关;而习惯则更多与生活层面相关,与时间、频率有关。从生命活力的角度看,感情中的依赖更多是主动寻找,而习惯更多是被动接受。
依赖的产生有其深层原因。感情中的依赖源于心理需要的未被满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缺失性需要极易形成坑洞,而人们在感情中常常寻求满足。如果一方能够填补对方心理需要的坑洞,就会引发对方的强烈依赖。依赖的产生还可能源于“分离焦虑”的恐惧。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未能建立良好的分离-安全平衡关系,成年后在感情中就容易陷入依赖模式。依赖还可能源于“内在小孩”的外部呈现。情感关系中,人们的“内在小孩”可能会有全情付出型和坐享其成型等不同表现。
依赖和习惯在情感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虽然习惯也相对难以改变,但从心理层面来看,依赖更难以戒除。因为依赖源于更深层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和内在小孩的外部呈现等因素。在情感关系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以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自主。之所以说是相对,是因为当全情付出型的内在小孩遇到坐享其成的伴侣时,他们仿佛被一种强烈的情感纽带紧紧相连,这种联系深厚且难以割舍,犹如被502强力胶牢牢黏在一起,陷入深深的依赖模式。
内在小孩的个性特点,其实是在童年的家庭互动中逐渐塑造的。那些全情付出型的内在小孩,往往对应着一个充满激情的养育者,事事亲力亲为,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需求;而坐享其成型的内在小孩,则可能生活在一个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需求常常无法得到满足。这种养育方式的差异,如同施虐与受虐的关系,塑造着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中,依赖的一方之所以会陷入依赖模式,是因为他们在对方身上找到了与自己内在小孩的匹配之处。这种熟悉感让他们感到舒适和安全。就如同习惯的养成,基于不断的重复和时间的积累,感情中的依赖也是如此,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因为未知总是引发恐惧,而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则感到安心。在感情中,习惯往往源于熟悉感带来的掌控力。
那么,如何克服感情中的依赖呢?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心理需求,寻求更多样化的满足途径。除了亲密关系,我们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自我成长、发展友谊、参加同质性团体、寻找心理咨询师等。成年人应该学会自给自足安全感。25岁以后,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满足负责,寻找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事物或环境。与内在小孩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参加内在小孩疗愈的课程,倾听它的声音和需求,理解它的委屈和愤怒,并找到它形成的模式。然后带着它一起成长,这需要寻找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过程。
感情中的依赖与习惯相比,依赖是当事人更为主动的选择,它深深地渗透到心理层面,带有心理疗愈的效果;而习惯则可能是被动形成,更容易被其他因素所替代。为了戒除依赖,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需求,学会自我满足,并与内在小孩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情感的独立和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