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短视频时代的伪科普面纱:影视解说与保健品营销的混淆界限
来源法治日报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影视解说、科普短视频等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娱乐的重要途径。一些短视频内容却隐藏着不少问题,有的影视解说歪曲剧情,有的“科普”视频实则推销保健品,引发了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质疑。
一、影视解说的剧情扭曲现象
近期,一部名为《纸人回魂》的民俗悬疑电影在多个短视频平台出现解说视频。一些解说博主却对原剧情进行歪曲,比如夸大剧情中的暴力、恐怖元素,甚至改变角色关系和情节发展。这种现象在多个短视频平台普遍存在。电影《司藤》和《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等作品也遭遇类似情况。网友们对此表示不满,纷纷指责这些影视解说博主“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二、伪科普短视频泛滥成灾
除了影视解说,一些所谓的“科普”短视频也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这些短视频往往以医学、健康等话题为噱头,吸引观众点击观看。内容却往往与推销保健品有关。比如,在某社交平台搜索“护肝”话题,就会出现大量标题吸引人眼球的短视频。这些视频往往先描述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然后推荐观众使用某种护肝产品。这种伪科普的背后,实则是一种营销手段。
三、法律风险与治理之道
影视解说歪曲原剧情和传播伪科学的短视频泛滥,不仅侵犯了原作品的版权,也误导了公众,造成了一定的法律风险。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需要加强版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监管,对短视频内容进行审核和监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公众也需要提高信息鉴别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警惕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影视解说和科普短视频等内容,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相信。相关部门和平台也需要加强监管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揭开短视频时代的伪科普面纱,还原信息的真实面貌。
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当搜索“养胃”主题时,有一条名为《警惕幽门这个阳!》的视频吸引了高达1281.7万次的播放量。视频中的博主以科普的口吻讲述幽门螺旋杆菌的严重性,提及该细菌与胃癌之间的关联,并描述了一系列胃部不适症状。随后,博主还展示了他与“医生朋友”的聊天记录,进一步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并在最后介绍了一款养胃益生菌保健品。
对于这些短视频的内容,天津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表示了质疑。他指出,病症的确诊需要专业的医学检查,而治疗方案的制定也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这些短视频中的科普内容缺乏科学依据,推荐的保健品更不能替代药品。
科普博主“@文宇今天吃哈姆”也对此类视频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应该将科普和带货分开,避免混淆视听。还有一些关于历史题材的“史说”短视频也存在同样问题,特别是在涉及一些相对冷门的历史时期如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夸大其词甚至胡说的比例较高。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提出了治理建议。中国政法大学的冯晓青教授指出,这些短视频平台需建立正版数据库,通过技术手段比对过滤侵权内容。权利人也有义务及时向平台举报侵权内容。对于伪科普类短视频,如果其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公众需要提高辨识能力,不轻易相信;而平台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范来进行治理。
除此之外,对于自媒体博主而言,他们应该更加负责任地传播信息,避免误导公众。在科普类视频中,他们应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并避免过度商业化。而在历史题材的视频中,更应该尊重历史事实,避免误导观众。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需要更加规范,博主们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平台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确保公众能够获取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信息传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