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南朝时期,社会南北对立,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困苦。南朝内部的赋税繁重、徭役和兵役的压迫,官吏的贪污腐化,再加上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为了压制人民的反抗意识,南朝的统治者进一步依赖宗教迷信,将其作为人民的剂。
他们构建了一个虚构的来世世界,宣称人死灵魂不灭,根据在世的善恶,或入天堂,或入地狱受尽苦难。他们要求人民放弃反抗,忍受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将希望寄托于所谓的“来世”。这种思想正好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也从佛教教义中寻求安慰,信仰佛教,认为只要做些“功德”,来世就能继续享受富贵荣华。他们大力提倡佛教,到处兴建佛寺,铸造佛像,致使佛教在南朝极为盛行。仅在南朝的首都建康城(今南京市),就有480座寺院,全境的寺院和僧众更是数以百万计。
佛教的神不灭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遭到了以神灭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其中,范缜是著名的唯物主义者。《梁书·范缜传》记载,范缜出身贫寒,但天赋异禀,勤奋好学。由于性格直率,敢于直言不讳,不为朝廷所重视。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他对佛教唯心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范缜在永明七年(489年)的一次宴会上反驳了佛教的神不灭和因果报应观念。他比喻人生如同树花同发,随风而坠,有的落在茵席上,有的落在粪溷中。他认为人的富贵贫贱并非前生注定或因果报应的结果,而是由不同的客观条件造成的。
为了进一步展开论战,范缜以问答形式著《神灭论》,阐述其理念。他指出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从属于身体,身体存在就有精神,人死了,精神也就随之消灭。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形与神关系的正确论断。
形神关系问题是当时哲学上的关键性理论问题,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水岭。范缜的“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的一元论体系,是我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范缜以其独特的观点和严密的论证,成功反驳了当时论敌对形神关系的错误理解,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