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最近公布了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剔除财政补贴因素后,可能会陷入收不抵支的困境,当期“亏空”高达1563亿元。这一预算情况令人堪忧,相较于两年前的数据,资金趋紧的迹象愈发显著。在当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尚有结余,但如今却面临严峻的收支压力。
深入分析发现,尽管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在增长,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财政补贴,而剔除这部分补贴后,保险费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较大缺口。这一问题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的表述中也得到了印证,他提到社保制度建立之初,大部分省市的养老金曾收不抵支,虽然现在缺口逐渐缩小,但长期而言,制度自身的可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的预测更是引人深思。他指出,在未来90年间,养老保险基金的综合精算结余是负数,这意味着需要通过降低养老金替代率或提高缴费率来平衡基金,但在现实中,这两个方案都不可行。为了弥补精算缺口,所需外部筹资金额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当大,这也凸显了现实困境。
社保专家们对现行状况表达了担忧。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表示,财政补贴在养老保险整体收入中占比过大是不合理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也指出,现行的财政补贴模式不稳定、不规范,随机性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
面对养老金困境,专家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郭士征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需要财政补贴的资金会越来越多,解决收支平衡的问题可能需要延长退休年龄、提高缴费数额和缴费年限,同时降低退休金支付水平的增幅。而郑伟则认为,单纯依赖养老保险制度的自我调节或财政投入并不现实,需要考虑其他外部筹资渠道,如开征新税、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社会保障等。
养老金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需要、专家和社会各界共同思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