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随着张灿灿记者从浙江省卫生厅得到的消息,一场关于自体血回输技术的推广行动正在浙江省展开。为应对“血荒”,浙江省已经将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开展情况作为综合医院等级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三级医院,必须开展贮存式自体血回输、稀释式自体血回输和回收式自体血回输;而对于二甲以上的医院,至少也要开展贮存式自体血回输和回收式自体血回输。这一决策的背后,是浙江省常年面临的血液制品缺口问题,缺口比例甚至高达20%~30%,这一现状已经影响到一些医院的正常手术安排。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科的严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自体血回输技术能够得到全面推广,将会大大降低医院对异体血的需求,至少能减少三分之一的用量。据了解,该院在短短数月内已经成功进行了近700例回收式自体血回输手术,节约了大量宝贵的血液资源。严敏教授强调,推广自体血回输技术还能有效降低输血带来的免疫排斥反应以及通过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而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自体血回输量已经占据当地临床用血量的两成以上。
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并有效执行相关政策,浙江省质控中心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行动。他们对全省的三级医院进行了全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临床安全用血与血液保护的新进展。未来,他们还将加大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培训力度,帮助医院更加合理、安全地使用血液资源。这不仅体现了浙江省在应对血液短缺问题上的决心和力度,更展现了其对医疗技术和患者健康的高度关注。
随着这一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浙江省乃至更多地区的医院将能够更好地应对血液短缺问题,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这也将进一步提升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技术在未来的更大突破,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