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垣问题奶粉事件调查
近日,湖北远山乳业的奶品中出现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源头直指青海的东垣奶粉。这一事件不仅触动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对监管部门的质疑。
在不久前,青海民和东垣乳品厂生产的奶粉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趣的是,青海省质监部门给出的检测报告显示该奶粉“合格”,而甘肃的检测结果却是三聚氰胺严重超标。从青海到甘肃,同样的产品,送检结果却大相径庭,这无疑引发了人们对质监部门的质疑。
针对这一事件,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尹小俊指出,东垣问题奶粉事件背后,除了企业为追逐更大利益违规生产和销售的原因外,也反映出技术监管层面责任主体模糊的问题。如果技术监管和责任承担不能有效捆绑,就会导致监管脱节,使得类似事件频繁发生。
青海民和东垣乳品厂自1987年成立以来,作为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近期却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标奶粉而受到广泛关注。今年9月,该厂的厂长刘战峰等4人因涉及这一事件被法院一审宣判,分别被判处一年半至三年的有期徒刑,并罚款35万至38万元。
据了解,刘战峰自1997年承包该厂至今。2010年4月和6月,他从河北购进无标识和无检测报告的奶粉。这些奶粉由职工加工生产后,被销往南昌、南京、杭州、苏州等地。这一行为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严重侵害,也反映出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的道德缺失和对社会责任的忽视。
此次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也让人们开始反思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也暴露出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上的漏洞和不足。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深刻吸取教训,加强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