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遥远的1997年,在四川达州渠县的一隅。那时的贾某,是一个因违反校规而被劝退的学生,错过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高考。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心中却埋下了对时任校政教处主任的杨某怨恨的种子。
这一年的3月5日,杨某在渠县涌兴镇进行扶贫工作时,偶遇了贾某。就在杨某全身心投入工作时,贾某却趁其不备,心生恶意。他捡起一块砖块,毫不留情地砸向杨某的右后脑部。这突如其来的一击,让杨某措手不及,贾某则迅速逃离现场,留下了满地的血腥和混乱。
案件发生后,贾某开始了长达17年的潜逃生涯。他巧妙地伪造了身份,躲避了警方的追捕。期间,他遇见了一名小学教师,两人结婚并共同育有一个女儿。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014年11月24日,警方在达州市通川区成功将贾某抓捕归案,案件随后被移送检察机关处理。
这起案件的特点在于其历时之长和社会影响之深。长达17年的侦破过程,凸显了追逃技术的挑战和社会治理的复杂性。贾某能够成功伪装身份并逃避追捕,也反映了当时户籍管理存在的一些漏洞。
案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震惊于贾某的残忍行为和对法律的公然挑战。这起案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个人恩怨、校园管理以及户籍管理漏洞的深入反思。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正义的天平永远不能倾斜。对于任何违法犯罪行为,法律都将予以严惩不贷。这起案件也警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他人、遵守法律,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