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精准掌握,保障生命之桥
抗凝,一个关乎生命健康的重要课题。抗凝不足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危险,而过量则可能引发出血。正确的抗凝治疗显得尤为关键。那么,如何确保抗凝的精准性呢?
我们要了解正常的凝血酶原时间(PT)应在12-14秒之间,活动度(PI)需超过80%。而正确的抗凝标准则要求PT为正常值的1.5-2倍,即21-28秒,活动度则在35%-50%之间,国际比值(INR)维持在2.0-3.0。
为了达到这一标准,经常的化验和药物调整是必不可少的。在摸索合适药量的初期,可能需要每日或隔日验血一次。一旦找到规律,可以逐渐延长检测周期,如每周一次。如果多次测定结果稳定,可以进一步延长至每2-4周测定一次,甚至最长可达每3月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抗凝药物的用量恰到好处。
那么,如何调整用药剂量呢?起始剂量为华法林3-5mg。随后,需要根据化验结果和身体的出血征象进行调整。如果抗凝不足,如凝血酶原时间低于正常值的1.5倍或活动度超过60%,可以适当增加1/4-1/8的维持量。反之,如果抗凝过量或存在出血倾向,应立即采取措施,如减少用量、停用一次或注射维生素K1对抗,并立刻与医院联系。
密切关注身体的反应同样重要。出血倾向是抗凝过量的明显信号,常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尿血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即使化验结果在正常范围,也应考虑减少剂量或暂停用药。还要注意有无血栓形成和栓塞的症状,如瓣膜音响改变、心衰、神经系统症状等。
每个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抗凝药物维持剂量的不同。华法林的维持量在3mg/日左右,但根据实际观察,最多可能需要7mg/日,最少只需0.5mg/日。一定要遵循心外科医生的建议,定期化验PT和PI,确保用药精准,保障生命之桥的稳固。
让我们携手,共同关注抗凝治疗,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健康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