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汉军中的特殊势力:三顺王及续顺公的编旗历程
除了龙入关的将士以及后来归附的勇士,汉军中有一支特殊的势力,即“三顺王及续顺公”统领的部队,他们的编制变化引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风趣网小编的步伐,深入了解这一历史话题。
在清太宗天聪、崇德年间,孔、耿、尚三王与续顺公沈志祥等将领先后降附后金。尽管他们在清初就被编入军队,但他们所率领的部队并未归入八旗汉军,不过在编制和待遇上与八旗汉军颇为相似。
三王、续顺公以及后来投降的吴三桂所领导的旧部,是一种既不属于八旗也不属于绿营的特殊军事编制。这种独特的现象,源于清初统治者对降将实施的笼络和利用政策。直到某重大事件后,他们所统领的旧部以及三王、续顺公的后代子孙才被正式纳入八旗,这也导致了八旗汉军佐领数的显著增长。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平定“三藩”叛乱后,这些被称为“叛逆”的势力在八旗汉军的大规模出旗浪潮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吴三桂的部队,在叛乱被平定后,除了被裹胁的人外,其余都被发往边远地区充当军队,被视为罪犯,并未编入旗籍。而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的残余部队,由于实力大损,“其藩下诸部落亦分隶旗籍”。
至此,三顺王和续顺公的余部才被完全编入汉军。值得一提的是,三顺王和续顺公沈志祥本人及亲族分别整编的八旗汉军佐领,在入旗较早的时期就相对稳定。例如,康熙二十二年,尚之孝、尚之隆等家下的壮丁被分为五个佐领,隶属于镶黄旗汉军旗下。根据《钦定八旗通志-旗份志》的记载,这些佐领在乾隆六十年依然存在,其他三王所属的佐领也并未削减。这似乎在暗示,在八旗汉军裁减的过程中,由三顺王和续顺公沈志祥本人及亲族编成的佐领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而原隶属藩下的普通士兵在被编入各地驻防汉军后,命运并不乐观,他们在乾隆裁减汉军的过程中,与驻防各地的八旗汉军一同出旗为民。
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军事编制现象,不仅反映了清初统治者的军事策略和政策变化,也揭示了汉军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