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喜欢夜晚的宁静与黑暗?许多人却选择开灯入睡,或许是出于安全的考量。长时间在睡眠环境中暴露于灯光之下,可能会导致个人精神状态下滑。专家警告,夜间的灯光可能会引发抑郁症。
据德国《世界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在仓鼠实验中找到了证据。这项研究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研究指出,长期在昏暗的灯光下睡眠,可能会触发动物大脑产生临时性变化,从而引发抑郁情绪。这一过程虽然看似不可逆,但一旦回到完全黑暗的环境里恢复睡眠,状态便有可能恢复。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研究员兰迪·尼尔森领导的小组进行了一项严谨的实验。他们选择了被切除卵巢的母仓鼠,排除了荷尔蒙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其中一组仓鼠在长达8周的时间里,每天被放置在亮度为150勒克司的灯光下长达16小时,其余8小时则在黑暗中度过。而另一组仓鼠在前四周中每天有16小时处于明亮灯光下(约150勒克司),其余时间则在相对昏暗的灯光(5勒克司)下度过,这种亮度类似于在开着电视机的房间里睡觉时的亮度。随后,这组仓鼠又被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恢复1至4周。
研究人员检测了这些仓鼠的精神状况,发现那些在昏暗灯光下睡觉的仓鼠相比对照组明显不活跃,它们的糖水饮用量也大幅下降,这些都是抑郁症状的表现。但在回到黑暗环境两周后,这些仓鼠的症状逐渐消失。
该研究也暗示,仓鼠的这些症状可能在人类身上也存在,尤其是那些在深夜使用电视或其他电子设备时仍让外部光线进入卧室的人。为了消除这种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回到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睡眠。之前的研究还发现,使用夜灯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较高,肥胖也可能与使用夜灯有关。虽然在现代社会完全消除灯光很难,但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夜晚关灯睡觉的习惯仍然有助于减少灯光对我们健康的不利影响。
当我们进入梦乡时,尽量让自己置身于黑暗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并重视睡眠环境,这样才能保持一整天的精神焕发。让黑暗成为你夜晚的朋友,让健康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