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生命海洋中,药物如同一艘载满希望的船只,我们必须明白,任何药物都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治愈疾病的也带来潜在的副作用。那句老话“是药三分毒,五毒不入药”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这一理念。我们在服用药物时,必须像走钢丝一样,严格遵照医生的嘱托,绝不能擅自增减剂量。
增加药量,无异于将药物的副作用放大,可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更大的负担;而减少药量,则可能使药物无法发挥应有的疗效,让我们的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正确的服药方式才是我们康复的挚友。
当我们深入到心血管疾病这一领域时,预防心肌梗塞的核心在于防止血栓形成。令人担忧的是,超过六成的患者因为各种原因私自降低心血管药物的剂量,从而造成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事实上形成了“假性治疗”。
在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多家权威医院,一线医务人员纷纷呼吁:心血管疾病防治必须做到“按质按量”。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疾病专家张若明介绍,目前大部分病人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剂量偏低,导致治疗效果不明显。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董吁钢教授也强调了这一观点。他提醒所有需要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有效控制血压是首要任务。如果没有禁忌症,应当长期服用合适剂量的阿司匹林,这样可以将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降低。
临床调查显示,我国有六成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缺乏用药常识。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他们因为担心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减少药量,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每天的治疗量应该控制在75-150毫克之间。低于75毫克,治疗效果无法显现;超过150毫克,则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我们健康的隐形杀手,我们在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守医生的嘱托,正确服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改善病情,保护我们的健康。微微网编后语: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智慧和勇气对抗疾病,守护我们的健康之路。同时关注相关新闻动态,获取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