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熟悉的“跳鞍马”消失了,春秋游的次数日益减少,篮球比赛被压缩到短短的15分钟,升旗仪式稍长便会有学生因身体不适而晕倒。如今,中小学生似乎成为了一种“玻璃人”,他们的世界似乎越来越脆弱,学校也不再培育冒险精神。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日前,广州市中院联合教育部门举办的一场论坛透露了信息:校园伤害事件的频发,家长维权意识的增强,校长的行事愈发谨慎,导致许多冒险性、对抗性强的活动在校园中难觅踪迹。一方面,令人震惊的校园伤害事件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学校为了规避风险,减少课外活动,连正常的体育课也变得温和无比。教育局的官员不禁担忧:如果一个民族的孩子连1000米都跑不完,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又有何竞争力?身体又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近期一位清华毕业的IT精英因过度加班而猝死的事件更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安全第一固然重要,但绝不应成为唯一的考量。在学生的安全问题上,家长和学校都高度重视,但过于强调安全可能会忽视了体格与人格的健全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制定规范的运动守则,确保师生共同遵守;同时可以考虑购买“意外伤害险”,为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保障。这样我们才能向着强健体魄的目标稳步前行。
在这个看似人人自危的时代,“玻璃人”这一比喻尤为贴切。每个人都像是脆弱的玻璃制品,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而选择了避免任何风险。学校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例外,为了减少校园伤害而牺牲了学生的冒险精神。“玻璃人”的出现不只是因为校园伤害事件频发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小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为了追求应试教育的目标,他们越来越缺乏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校园伤害”似乎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症结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单一的教育目标所束缚。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否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机会去、去冒险、去体验生活的多样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寻求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