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个地区纷纷上调了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筹资标准。这一调整的背后,是医保基金支出不断增加的现实压力。对此,各地正在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运行原则得以维持。
以安徽省为例,新农合医疗筹资和财政补助标准已经连续五年提升。筹资标准从2008年的每人100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每人390元。其中,财政补助标准也从2008年的每人80元,提升至了每人320元。类似的,山东省也提高了对居民参保缴费的补助标准。
天津市和北京市也相继提高了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和人均筹资标准。这意味着,随着财政补助的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水平也将相应增加。据国务院医改办政策组负责人傅卫透露,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将进一步提高至每人每年360元以上。
随着筹资标准的提高,基本医保的保障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傅卫表示,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将达到75%左右,门诊统筹也将覆盖所有地区,支付比例会提高到50%以上。这样的保障水平提升,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与此也给医保基金带来了压力。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指出,目前各地正在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增长机制,强化个人缴费义务。这意味着,从2015年起,医保个人缴费标准可能会有所调整。对此,国务院近日也发文要求各省在6月底前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以缓解医保基金的压力。
大病保险的资金来源于现有医保基金的结余,通过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保险的方式,不再增加群众的个人缴费负担。财经评论员余丰慧担忧,如果只在医保基金结余的存量上寻求资金来源,可能影响到医保的资金支付,甚至造成结余资金的不足。在提高保障水平和报销比例的还需要寻求更多的资金来源,以确保医保制度的稳健运行。
随着筹资标准的提高和保障水平的提升,医保制度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也面临着医保基金的压力和挑战。未来,需要、社会各界和参保人员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