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自来水中含有避孕药的说法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微微健康网获悉,专家对此进行了回应。他们明确指出,水源水中含有的微量环境雌激素并不等同于避孕药,也不会影响人类的生育能力。“水里含避孕药”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表述。
这一说法的起源部分源自于一篇2012年发表在《环境科学学报》上的论文。论文的作者公开表示,微博上的解读完全误解了他的研究。他强调,虽然雌激素确实对野生动物存在潜在危害,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会导致它们失去生育能力。更重要的是,环境中的雌激素含量极低,与研究实验中使用的浓度相比,实际环境水体的浓度只有几千分之一甚至几万分之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水源水和自来水中同样可以检测出环境雌激素,且浓度并不比中国低。目前的水处理技术已经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些物质。
浙江省卫生厅和环境专家的解释进一步澄清了误解。他们指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水中检测出雌激素干扰物,而不是含有避孕药。这些雌激素干扰物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以及植物中的天然雌激素。
据了解,每颗避孕药中乙炔基雌二醇的含量约为20-30微克。与此相比,河道中的该物质含量极低,一直在0-5纳克/升之间。上海水务局的专家表示,即使是长期饮用,这样的含量对人体也不会产生影响。而且,这只是河道水质的数据,我们饮用的自来水经过多重处理,更加安全。
原论文的作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水中的乙炔基雌二醇浓度为1纳克/升,并假设能被人体100%吸收,那么一个人需要喝2万至3万升水,才能达到口服一颗避孕药的效果。
在论文检测的9种雌激素干扰物中,中国的水源中E2、4—NP、EE2的比例较高。但专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水源都存在问题。事实上,中国的EE2检测量与其他国家相比,并非如微博所说高于所有其他国家。
虽然专家已经辟谣称“自来水含有避孕药”的说法不准确,但从用水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还需要从环境污染的源头抓起,确保环境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障用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