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卫生部最近宣布,社会资本可以根据经营目的自主申请开设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打破了以往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限制。这一改革举措象征着医疗体系的新纪元,标志着民间资本将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大力发展民间医院,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决策的首要价值在于缓解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状况。以北京为例,看病难是众多患者的真实感受,“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已经成为常态。即便有电话预约和网上预约挂号平台,知名医院的号源仍然紧张。
公立与私立医院的数量比例超过1.5:1,但两者的效用与其数量并不成正比。很多人对民营医院的认知仅限于不孕不育广告和治疗性功能疾病,使得一些民营医院为患者数量发愁。这种情况的产生至少源于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医疗人才的良莠不齐。公立医院往往是医学院毕业生的首选,因为这些医院不仅收入高、饭碗稳,在职称评定上也有优势。这就导致流向民营医院的人才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是医保问题。在北京市,虽然医疗机构众多,但能被纳入医保定点的民营医疗机构仅占全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6.5%。这使得患者即便想要选择民营医院,也会因为就诊费用的考量而犹豫不决。
以上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策层面上的“玻璃门”造成的。民营医院在职称评定、医疗保障“定点”、税收、拿地成本等问题上都受到不公平待遇,很难与公立医院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这也是民营医院虽然数量众多,但多而不强的政策性原因。
为了让民营医院真正发挥鲶鱼效应,与公立医院形成竞争态势,达到良性循环,我们需要进一步打破政策层面的“玻璃门”。包括在财政、税收上给予支持,在引进人才上给予户籍、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以及在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同价。只有这样,民营医院才能真正发展壮大,成为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要力量。这也将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