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市工商局在抽检工作中发现,联合利华旗下的知名品牌家乐牌浓汤宝在其全新包装的配料列表中标注了“可能含有小麦、大豆、鸡蛋、奶制品及鱼”等字样。对此,贵阳市工商局秉持对消费者权益的坚决维护态度,认为这样的“可能含有”标注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当即要求当地超市对涉事产品予以紧急下架。
这一事件迅速波及多地,北京、上海、成都、昆明、长春等城市的众多超市也纷纷响应,主动将相关标识产品做下架处理。针对此事,联合利华公司迅速作出回应,其表示新包装中的“可能含有”标注是对产品致敏物质的预先提醒。联合利华解释称,由于生产线上会同时生产多种口味的浓汤宝,配料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微量交叉带入现象。为确保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尤其是对鱼、虾等成分可能引发的过敏反应,公司选择标注“可能含有”,以明确告知消费者存在过敏的可能性。这种标注方式在国际上也是一种通行做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在国外食品标签中出现“可能含有”的情况确实较为普遍。他解释道,因生产线上的物质残留问题,为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商家会全面标注可能含有的物质,这些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在罗云波看来,浓汤宝的标识并无不妥。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这种超前的意识反而容易引发消费者的误解。
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原队长谭梁之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这种模糊的标注方式忽视了公众的知情权。食品中含有什么、量是多少,都应该具有明确的标识。谭梁之担心,“可能含有”的标注容易引起大众的不信任和恐慌,甚至可能成为商家推卸责任的借口。
尽管各方意见不一,但专家们都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应养成查看食品标签的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商家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进行明确标识,也能促使消费者学习更多相关知识。还有专家提醒消费者注意,即便浓汤宝等调味品中不含毒害物质,也可能含有较高的盐分或大量味精,因此适量食用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