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些看似司空见惯的情绪低落、失去参与社交活动的兴趣、失眠等“丧”情绪,背后可能隐藏着抑郁情绪的冰山一角,甚至可能是抑郁症的征兆。
贵州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王艺明在最近的一次论坛中分享道,大学生抑郁症的表现常常被人们误解为个性、品德问题,但在专业人士眼中,这些症状正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在高校建立抑郁症筛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游金潾教授,一位致力于生死学研究的专家,发现近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曾出现过抑郁症状。他强调,不能随意给学生贴上抑郁症的标签,需要经过专业观察和测试才能确诊。研究和经验显示,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是抑郁症的高发期,学生们在面对人生和重新选择时,常常会感到迷茫和焦虑。
环境的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感情问题等心理和社会因素,都是诱发抑郁症的诱因。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正视并寻求帮助,这也使得抑郁症的发现和求助数量上升。专家们认为,应正确看待抑郁症,将其视作一场“心理的感冒”,并鼓励学生们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求助,避免病情恶化。
学校也在积极应对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干预方式。当学生们出现轻度抑郁时,学校的心理老师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而对于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学校会采取更直接的医学干预措施。
除此之外,宫梅玲研究馆员正在推广一种名为“大学生抑郁障碍阅读疗法”的方法。她团队的研究显示,72%的学生喜欢这种治疗方法,通过阅读情感疗愈小说、心理学专著等书籍,间接宣泄痛苦,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游金潾教授建议学生们建立相互支持的系统,通过交流、散步、共享食物等方式相互疗愈。
提高对大学生抑郁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消除病耻感,是当下社会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让他们走出阴霾,迎接阳光。希望以上的信息能为大家带来帮助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