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天舒报道)在近期举办的盛大活动——“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与诺华人及环境基金会携手开启的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第七届研讨会上,业内翘楚齐聚一堂,针对我国移植器官短缺的难题展开深入。会议中,专家们的观点聚焦于“开源节流”这一策略,认为其为我国器官移植领域提供了可行的解决路径。
中华医学会副主任委员陈忠华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这一策略。面对我国移植器官短缺的严峻挑战,陈博士提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应对:降低需求。通过提高心、肝、肾等终末性疾病的防治水平,减少器官移植的需求;避免浪费。通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从而减少多次移植的需求;扩展来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加大对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的研究和支持力度。
陈忠华博士介绍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欧美国家的移植器官主要来源于脑死亡患者的器官捐献。当前这一来源尚不能满足临床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需求。令人振奋的是,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心脏停止跳动后的供者器官已经能够满足部分器官移植的需求。在发达国家,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已经缓解了移植器官短缺的紧迫现状。陈博士指出,在我国若推行这一方案,极有可能有效扩大供体来源。
就我国目前的法律与环境而言,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更容易得到捐献者家属及社会的认同。这一方案的实施将无疑为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带来一线生机。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研究与实践,以推动这一领域的进步,为那些急需移植器官的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此次研讨会上,专家们还就其他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和交流。无疑,这次会议为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我们期待着未来我国在这一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