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立精神和神经医疗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最近宣布了一项重大发现:体内生物钟周期的异常延长可能是导致一些人患上昼夜节律失调性障碍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背后的复杂机制。
这种睡眠障碍在日本有大约1%的人群会遭遇,患者常常难以在固定的时间入睡,使得他们的生活陷入混乱。对于那些每晚就寝后进入睡眠的时间不断推迟1小时的患者来说,他们每月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处于白天无法起床的状态,仿佛生活在错位的时间流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选择了6名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患者、8名夜间工作者以及9名按照标准生活节奏作息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实验要求所有参与者在无法确定昼夜方向的隔离实验室中度过14天。在这期间,研究人员详细记录了每个人的激素分泌和体温变化,以此来测算他们的生物钟周期。
实验结果显示,维持标准生活节奏的人,其体内生物钟周期平均为24小时7分钟,而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患者的生物钟周期则长达平均24小时29分钟。这一显著差距揭示了生物钟周期的异常与这种睡眠障碍之间的紧密联系。
研究人员还发现部分夜间工作者的生物钟周期与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患者相似,暗示了夜间工作者可能更容易患上这种睡眠障碍。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和预防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钟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对于维持正常的血压、体温等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这项研究深入了睡眠障碍与生物钟周期之间的关系,为开发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能为此类睡眠障碍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