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沈晓明教授在近日的一场演讲中,深入了关于教育中的医学问题。他敏锐地指出一个令人关注的现实:许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被误读误判,尤其是在多动症的问题上。身为上海市副市长、国家重点学科(儿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新生儿保健合作中心主任的他,对此问题显得尤为关切。
沈教授在一次关于多动症的医院门诊调查中发现了几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每年的多动症诊断高峰都出现在九月份,而在所有因多动症症状就医的孩子中,仅有大约三成最终被确诊为多动症。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让人们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
沈教授认为,学习困难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多动症状,而一些夸大其词的宣传和教师的不当解读,是导致孩子被误判为多动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的一些调查指出,教师有时会滥用多动症标签,以此来推卸教育责任。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还可能给孩子和家庭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家长和教师产生放弃的心态。
沈教授强调,多动症的诊断并非易事,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准确的判断。非专科医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棘手。他进一步指出,儿童入学年龄过早也可能导致多动症发生率增加,尤其是年龄较小的男生更为明显。过早入学还可能引发其他多重问题,如近视等。
沈教授呼吁家长和教师们要慎重对待多动症问题。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这个标签,而是应该深入了解、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积极配合医生进行专业评估。他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加强对多动症的认识和了解,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下,大多数多动症是可以治愈和缓解的。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