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迎来了第16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在之前举行的专家义诊活动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的场景。面对派发的肿瘤防治宣传资料的市民,竟然有人因为避讳“肿瘤”这个词而不敢伸手接过,甚至有人惊恐地大呼“不吉利”。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刘海鹰对此深感忧虑,并呼吁市民摒弃这种逃避心态。他强调,面对肿瘤疾病,早期介入治疗至关重要。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高达90%。他建议市民定期进行肿瘤普查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在广东这个鼻咽癌等癌症的高发地区,市民更应该重视肿瘤普查。刘海鹰提醒,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定期进行肿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般人群,可以在每年常规体检中增加肿瘤普查项目。而对于有家族病史或已患病的人群,应缩短检查周期,并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检查。
尽管广东在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刘海鹰指出,广东的肿瘤登记随访系统仍存在诸多不足。他表示,目前对于各病种的总体数据、症状表现、五年生存率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整理并不规范。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刘海鹰强调了单病种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他提到,美国通过登记世界各国的病例数据,推出了“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这一系统为肿瘤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方针和参考标准。相比之下,虽然广东在结肠癌登记随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在其他病种的登记和随访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并全面完善这一系统。
面对肿瘤这一严峻的健康挑战,广东市民应摒弃逃避心态,积极参与肿瘤普查和体检。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大力度,完善肿瘤登记随访系统,为市民提供更全面、更规范的医疗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肿瘤对人们生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