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科主任王增春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关于自体输血应用的现状。他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国的自体输血应用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王增春主任表示,尽管卫生部早已强调提高自体输血比例的重要性,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在发达国家,自体输血比率高达40%至50%,甚至有些国家可以达到80%至90%。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仅维持在1%的水平,差距之大令人震惊。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不同医疗水平的地区,自体输血的应用差异更是悬殊。一些大城市的大型医院自体输血比率相对较高,但在基层医院,这一比例非常低,甚至完全没有自体血回收。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凸显了我国自体输血应用的整体不足。
王增春主任认为,自体输血在临床使用中的普及程度不高的最大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不仅普通民众对自体输血缺乏了解,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也对这一技术知之甚少。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限制了自体输血的推广和应用。
从患者角度来看,很多人误以为自体输血费用高昂,宁愿选择输异体血也不愿意接受自体血回收。这种误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体输血的应用。
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也是推广自体输血的阻力之一。当前,奖惩机制不明确,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都没有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措施。例如,贮存式自体输血需要提前采血,而这项工作完全是免费的,医务人员默默无闻地付出,缺乏相应的绩效考核或奖励机制。这种情况也影响了医务人员推广自体输血的积极性。
提高我国自体输血的应用率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消除公众和医务人员的误解,并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加安全、经济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