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谈核色变”:低剂量辐射人体可承受
在全球化高度关注的日本福岛核电站辐射危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核技术系教授陈达为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他明确表示:“市民无需‘谈核色变’,低剂量的辐射人体可以承受。”
我们必须明确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是化学爆炸,而非核爆炸。陈达教授解释道,核爆炸是由核裂变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引发的,伴随大量放射性物质的扩散。而福岛第一核电厂的氢气爆炸是在极端恶劣的外部环境下发生的,由于堆芯冷却失效,停堆后的大量余热造成了如今的危机。尽管如此,这并非核爆炸,其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危害远小于核爆炸。
事实上,辐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土地、食物、水乃至宇宙中都有天然辐射的存在。陈达教授,一位在核技术研究领域从业近50年的专家,先后参与国家多次重大核试验,他指出低剂量的辐射在人体的耐受范围内,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关于公众对福岛核电站事故辐射的担忧,陈达教授表示,即使在地震后东京辐射超标20倍的情况下(即达到2微西弗,而天然环境本底不高于0.1微西弗/小时),只要公众一年的辐射剂量在1毫西弗(即1000微西弗)以内,仍然是安全的。陈达教授自己一年的辐射剂量也在20毫西弗以内。
关于本次核事故定级的问题,陈达教授认为目前掌握的数据尚不足以进行明确判断。他强调,核事件的分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事件的处理方式,需要进行更为广泛的专业监测。目前来看,该事件不太可能演变成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最高级别核事故。公众不必过度恐慌和焦虑。在面对核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理性和冷静的态度。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