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疹孢子菌毛囊炎——一种被忽视的皮肤病
如今,许多年轻人正默默承受着糠疹孢子菌毛囊炎的困扰。他们的胸部、背部和上臂,出现了一些圆顶状的毛囊红色丘疹,有时还伴有毛囊脓疱。但很多人对此病一无所知,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近年来,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麸皮孢子菌毛囊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种细菌原本是我们皮肤的正常菌群之一。但在某些促进因素的作用下,如使用醋酸地塞米松溶液、皮炎软膏等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是长期食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生素,毛囊中的麸皮孢子菌会大量繁殖。
这些麸皮孢子菌的脂肪分解酶,会将毛囊内的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大量头皮屑,导致毛囊导管堵塞。过度繁殖的麸皮孢子菌、滞留的皮脂、细胞碎片的积累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使堵塞的毛囊逐渐扩张,最终破裂,释放出内容物,引发炎症。
糠疹孢子菌毛囊炎主要出现在30岁左右的中青年身上,皮肤油腻,尤以胸部、背部、颈部、肩胛骨和前臂等皮脂腺丰富的地方为多见。典型的皮疹是直径约2~4mm的圆形毛囊性小丘疹,有的还伴有散在性毛囊脓疱。这些皮肤损伤广泛分布,对称出现,不会融合。中青年患者常常被误诊为普通痤疮。该病无意识症状,偶尔会有瘙痒、灼热或刺痛感。长期出汗、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的人群更易诱发或加重此病。
由于该病侵犯毛囊较深,单纯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效果往往不佳。但含有渗透剂的外用抗真菌药物疗效显著,只是容易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治疗。常用的药物如复合苯二酚涂料、联苯唑霜或溶液、环比酮胺软膏、特比萘芬软膏等可交替使用。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内服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或酮康唑。值得一提的是,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前,患者必须检查肝肾功能,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禁用。
让我们关注这一被忽视的皮肤病,了解它、防治它,让我们的皮肤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