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随着朝阳的升起,青海湖的湖面开始展现其独特的魅力。这片被誉为“高原蓝宝石”的湖泊,如同一块镶嵌在高原上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清晨的湖面上,波纹层层叠叠,为这方天地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青海湖,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这里不仅是摄影师和画家的灵感之源,更是高原珍稀野生动物的诗意栖息地。从普氏原羚的自由奔跑,到鱼翔浅底、水鸟翔集,青海湖展现着生物多样性之美。
普氏原羚,是青海湖特有的一种物种。它们的家族从不到200只繁衍到现在接近3000只,这个美丽的物种让青海湖更加灵动。吴永林,一位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岸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亲手救助并接生了多只普氏原羚。他与这些普氏原羚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如同“奶爸”一般照顾它们。每天早晨,他都会带着望远镜去保护站,观察普氏原羚的生长情况。普氏原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的家族在青海湖畔不断壮大。
除了普氏原羚,青海湖还是水鸟的乐园。青海湖水鸟种类丰富,每年夏季,各种水鸟在青海湖繁殖,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孙建青,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每年夏季都会进行巡护,记录下水鸟种群及数量。他说,每年的5月起,各种鸟类就在青海湖做巢,各种鸟鸣声也让青海湖变得热闹起来。
青海湖还是鱼类的家园。裸鲤(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鱼类。曾经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捞,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但现在,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鱼翔浅底、水鸟翔集的景象再次出现在青海湖上。
青海湖的生态故事还在继续。这里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家园,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每个季节,青海湖都会给游客不同的视觉冲击力。无论是夏季的“水天相接”,还是冬季的冰封湖面,青海湖都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这里的故事,将随着时光继续流传下去。自2021年1月1日起,青海省再次实施封湖育鱼计划,为期十年,旨在更全面系统地保护青海湖湟鱼资源。这一举措的成果显著,从2002年至2020年,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增加了近38倍,总资源量更是超过了10万吨。
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严密的野外监测巡护记录。这里的保护力度之大,可见一斑。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作为一位鸟类专家,对斑头雁情有独钟。他眼中的斑头雁不仅是青海湖最可爱的鸟类之一,而且其独特的行走姿态让人忍俊不禁——小斑头雁摇头晃脑、东倒西歪,仿佛自封为中队长。
青海湖鸟岛是鸟类最集中的聚集地。过去,这里曾是热门的旅游景点,夏季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青海湖鸟岛景点在2017年关闭,仅保留科普宣教基地及水鸟监测设施。沙岛景区也同样关闭了部分旅游设施,拆除栈道、观景平台等46处设施,禁止沙滩摩托、滑沙等项目,让这片区域得以恢复自然生态。如今,沙山上已长出绿色植被,显现出生态逐渐恢复的迹象。
青海被誉为“野生动物王国”,而青海湖地区则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近年来,青海湖水体面积及水位呈递增趋势。负责青海湖地区野外工作的中科院工程师杨涛亲眼见证了这一生态变化。从昔日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到如今鸟岛恢复她最初美丽的模样——大片鸟类在这里筑巢繁殖。
随着青海湖水位在近几年持续上升,达到3196.62米,与十年前相比上升了3.65米;水体面积也扩大至4588.81平方公里。这种生态变化不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也让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更加深重。孙建青表示,随着水位上涨,野外监测的出发地点也随之改变,从曾经的鸟岛码头到现在的青海湖二郎剑。这种自然的变迁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沧海桑田,不被打扰的相逢,才是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
青海的青海湖地区,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更是生态保护的见证。这里的故事,是我们中国故事工作坊精心出品的一份生动教材,让我们共同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