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的肿瘤,早期即可发生全身转移,现有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五年生存率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治疗困境,医学界迫切需要在癌领域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教授及其团队,从深海鱼的适应机制中汲取灵感,发现了多配体聚糖结合蛋白(SDCBP)在癌发展中的角色。他们发现,深海鱼类为了适应深海环境的乏氧条件,SDCBP的表达水平会显著上调。这一自然现象激发了他们的研究灵感,将这一生物学现象与癌的乏氧微环境进行类比。这一发现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郝继辉教授团队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SDCBP与癌转移之间的紧密关联。他们对癌患者的原位及转移灶样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SDCBP的表达水平与癌的转移行为密切相关。临床数据也显示,SDCBP高表达的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较短。这为针对SDCBP的靶向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
为了更深入地SDCBP的作用机制,郝继辉团队对其下游分子进行了研究,发现SDCBP与Yes相关蛋白1(YAP1)之间存在密切联系。SDCBP通过调控YAP1的表达,影响了癌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发现进一步揭示了SDCBP在癌中的重要作用。
该团队还了针对SDCBP的潜在治疗方法。他们利用药物筛选平台,从FDA批准的药物库中筛选出了具有抑制SDCBP表达作用的吡啶硫酮锌(ZnPT)。在小鼠模型中,ZnPT表现出对癌的显著治疗作用,能够抑制肿瘤增殖和肝转移,延长生存期。这一发现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郝继辉教授团队的研究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的治疗策略。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SDCBP在癌中的重要作用,还了针对这一靶点的治疗方法。这一研究的开展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有望为未来的癌治疗开辟新的道路。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胃肠病》等国际期刊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