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2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降至8488亿美元,较此前一个月减少了106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了自2010年5月以来的新低,揭示了连续数年中国减持美债的显著趋势。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这一现象的多个特点。
一个明显的趋势正在浮现——长期减持。自2022年起,中国连续多月减持美债。记得在2022年6月,我们的持仓降至9678亿美元,这是连续第七个月的减持。而在随后的10月,这一数字进一步下滑至9096亿美元,连续两个月持续减持。这种持续的减持动作使得持仓规模逐渐脱离“万亿美元”的区间,回归到大约二十年前的水平。
回溯历史,中国在2013年曾持有高达1.3万亿美元的美债,但此后开始逐步削减这一规模。到了2022年5月,我们持有的美债首次跌破万亿美元大关,降至9808亿美元,此后不断刷新十二年来的新低。
尽管中国减持了美债,但我们仍然长期保持着美国第二大债权国的地位,仅次于日本。以2022年6月为例,日本持有的美债规模为1.2363万亿美元,而中国持仓占比不足日本的80%。
那么,这种态势的背后是什么呢?市场与政策的力量共同推动着这一变化。美联储加息周期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加剧促使各国重新考虑外汇储备结构。“去美元化”的全球趋势也在发挥作用。中国减持美债可以被看作是推动海外投资多元化、优化资产配置的积极举措。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行动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独到见解和战略布局,也揭示了全球货币和金融市场正面临的深刻变革。而这一切,都在引发全球的关注与深思。中国的行动为全球的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未来的走向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