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九,是中国传统习俗中“天公的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子夜时分,也就是农历正月初八的子时,晚上23点开始祭拜天公,祈求神明的庇佑和延年益寿。
对于祭天与天公的信仰,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的夏商时期。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衍生出了天神崇拜,将“天”视为创造万物的神祇。到了殷商时期,人们不仅祭祀人鬼(祖先)、敬天神地祇,更有完整的祭天仪式。人们会向天卜问来年的收成、吉凶祸福以及国家大事。在那个时代,“天”成为了人们询问的对象,宛如一位决定一切的神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逐渐被赋予象征宇宙万物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进一步被神格化、帝王化。人们将人世间的帝王形象与“天”相联系,开始用各种称呼如“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等来称呼“天”。而人世间的帝王则借用“天”的概念,自称“受命于天”、“天命在身”,并自称为“天子”。在《尚书·召诰》中,也体现了周代浓厚的天命观,天命成为各个朝代君主最为重视的事物。
在道教中,“天”被迎至神仙界中,民众皆以“玉帝”为神中至尊。玉帝的形象多是穿着秦汉帝王的冕服,但其具体的形象在唐宋时期才逐渐定型。由于天公地位崇高,一般民众不敢随意为其雕塑神像,因此以专供天公的香炉——天公炉来代替。各个庙宇都设有天公炉,在祭拜庙宇主神之前,都要先朝外拜天公。
天公的信仰不仅体现在庄重的祭祀仪式中,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中。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欲与天公试比高”,还有诸多日常俗语如“姻缘天注定”,“天意难为”。甚至在流传甚广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中,也提到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些都展现了天公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深远影响。
天公的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庄重的祭祀仪式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都体现了人们对天公的敬畏和崇拜。这种信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神明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