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如下:
在社会的浪潮中,一位名叫涂世友的单身女硕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她创建了全国首个贞操网——“雅品贞操网”,倡导婚前守贞的观念,并公开晒出自己的处女鉴定报告。这一行为如同石子投入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
舆论的风向标似乎并未指向她的行动方向。就如同去年两会期间,上海人大代表柏万青提出的“贞操陪嫁论”同样引发了围攻。这些单方面的“女性婚前守贞论”似乎陷入了某种陈腐的泥沼,被人们视为“远古恐龙”的奇谈怪论。
事实上,这些讨论的兴起,恰恰反映了婚前性行为现象的广泛性。著名社会学家潘绥铭的调查数据揭示了一个现象:从2000年到2010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有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都在不断攀升。在当下中国还未结过婚的18岁以上人群中,有过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已经接近一半。
“婚前守贞”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上广泛存在的根源,我们发现这不过是男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优势,承担了更多的抚养义务,而由于父子关系的难以鉴定,男性为维护自己的权利择偶趋于保守的结果。如今女性生产力已经与男性不相上下,亲子鉴定技术也日趋成熟,甚至在中国堕胎已经合法化。这一切都使得婚前守贞变得毫无意义。
一项道德如果不能使遵守者获得溢价,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难以被接受。诸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观念之所以能够祸害中华上千年,无非是因为社会对失节者采取敌视态度,导致他们的生活困难重重,而遵守者则能名利双收。我们真的需要让案受害者陷入生无存身之处、死无葬身之地的境地吗?如果答案是不,那么请别再提倡什么守贞,无论婚前还是婚后。更不要讲什么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所谓儒家精神。
虽然婚前守贞并不是绝对化的观念,但我以及很多人持支持态度。我们担忧的是其过于随意化、扭曲化以及过于泛滥的现象。过度的自由化已经远离了人类本质和人类自身的良好发展。无论男女,我们都应该尊重生命的本质和道德的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与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