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

荆水何以九曲回肠

  • 生活常识
  • 2025-04-16 04:28
  • 来源:www.dataiw.cn
  • 生活常识

长江万里,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便是荆江。它如诗如画地镶嵌在长江之中,成为了万里长江的骄傲。它以险峻著称,人们称之为九曲回肠。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这一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一番。

从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这段距离的长江流域被称之为荆江。它的名字来源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即盘古荆州的地域。其中,上荆江自枝江至藕池口,而下荆江则自藕池口至湖南洞庭湖内销处城陵矶。想象一下,这一段的长江历经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孕育出了九曲回肠的独特景观。

从河流学的角度来看,荆江是长江河床演变最为典型的河段。上荆江的河床结构疏通,流向一致,使得河流的纵向流速得以巩固。与此河岸堆积物的胶结水平也较密切,相对较为宁静。下荆江却呈现出另一种景象。河水流向与河床结构呈笔直相接,横向环流的冲刷作用显著,河岸堆积物也比较松散,容易被流水掏空。下荆江逐渐发育成为典型的“自在河曲”,即弯曲性河道。其弯曲率在我国河流中居首位。其中的孙良洲弯道,其长度虽然只有二十余里,但弯曲率却高达二十五度。

那么,“九曲回肠”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回溯到远古的盘古时期。在先秦时代,长江出江陵进入广袤的云梦泽时,荆江河槽淹没于江汉平原的古云梦泽的湖沼之中。那时的河床形态并不显著,荆江以散漫的方式向东南汇注。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泥沙在云梦泽一带不断堆积,以江陵为极点的荆江三角洲开始形成。江水呈扇状分流,向东向南扩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江两岸出现了许多穴口和汊流,使江水流量分流,沙洲开始发育。而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监利县境云梦泽的崩溃消失及上荆江河段穴口的堵塞,荆江一致河床最终塑造完毕。此后,历经南宋、明清等时代,荆江两岸的穴口和汊流逐渐被人为因素所影响,导致河床的演变和河曲的逐渐形成。

“九曲回肠”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盘古时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荆江最终呈现出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壮丽景象。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份见证。

下一篇:没有了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