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应对登革热疫情:投放食蚊鱼引发争议
近日,为应对广州严峻的登革热疫情,广州市水务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之一是在水体中投放食蚊鱼。这一举措引发了专家和市民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广东省自9月以来登革热疫情严重,其中广州市尤为严峻,疫情数量高达27000多例。为应对这一挑战,广州市水务部门采取了投放食蚊鱼的措施。据报道,仅在天河区的天河公园湖、新塘水库、岑村水库及沙河涌等水体中,就投放了5.4万尾食蚊鱼。
食蚊鱼,顾名思义,是一种专门捕食蚊子幼虫的鱼类。它们一昼夜能捕食200多只蚊子幼虫,对除害防病具有显著效果。这一物种最早于1911年引入我国台湾,1924年进入内地,现已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低地水体中。
食蚊鱼的投放并非毫无争议。有专家指出,食蚊鱼是一种有名的入侵物种,控制不当可能导致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对此,广州市水务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食蚊鱼主要投放在可控的静态水体中,如人工湖、喷水池等,以避免不可控的风险。
食蚊鱼的适应性极强,能在各种水体中生活,包括河沟、池塘、沼泽、水稻田等。它们不仅能在大型水体中生存,也能适应小型水体,如假山水池、家庭种莲缸、插花瓶等。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下,食蚊鱼行动敏捷,喜集群游动于水体表层。它们一般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消化道较粗短,在捕食蚊子幼虫时可谓是狼吞虎咽。
食蚊鱼的入侵性也引发了担忧。其高效的掠夺性捕食方式可能对生态造成危害。食蚊鱼雄鱼极具攻击性,可能攻击其他鱼类,甚至导致它们的灭绝。食蚊鱼还是一些蠕虫的潜在寄主,这些寄生虫可能传染给当地鱼类。
尽管食蚊鱼在灭蚊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其投放和使用仍需谨慎。在应对登革热疫情的我们也需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未来,如何在控制疫情和生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将是广州市面临的一大挑战。
目前,专家和市民都在密切关注这一举措的进展。希望广州市水务部门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食蚊鱼,确保其在灭蚊的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