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经历过一种尴尬而普遍的情景:老师突然宣布随堂小测,老板紧急召唤,或是女朋友提及家长的见面安排,这时,我们的内心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甚至引发一种奇特的生理反应——肚子不适,让我们有冲向厕所的冲动。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现象。
当我们经历情绪波动时,身体也会随之产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对于一些人来说,腹痛、腹部不适、便秘等症状会如同开启了随机模式一样反复发作。这种状态在医学上有专门的术语——肠易激综合征(IBS)。
IBS是一种功能性的肠病,其发病率在中国高达10%~15%。主要症状表现为痉挛性的腹痛反复发作,肚子胀气或不适,吃饭后或情绪紧张时疼痛加剧,而排便后症状会得到明显改善。这种病症的发作模式和患者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都会引发或加重IBS的症状。
在消化内科门诊,我们常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手持厚厚的检查单,描述着各种肠道不适的症状。他们的症状反复发作,时而便秘时而腹泻,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如果腹痛或腹部不适反复发作,排便后症状改善;紧张或焦虑时伴有排便频率和粪便外观的改变,并且以上情况已经持续超过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发生3天,那么就可以初步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
IBS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研究发现,它与饮食、心理、内脏高敏感性、胃肠道动力异常以及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是主要的发病机制。脑-肠互动及脑-肠轴失调在IBS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状态会影响内脏感觉,导致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失调还会影响肠道动力,使得肠道蠕动过快或过慢,从而引发腹泻或便秘、腹胀等症状。
对于IBS患者来说,除了在饮食、作息等诱因上需要注意外,还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如果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对症的药物治疗。毕竟,虽然IBS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不会致命,但它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60%的患者会合并焦虑和抑郁状态,所以及早诊治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