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一种深刻影响食物消化与吸收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它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药物性因素尤为值得关注。据专家研究证实,众多药物均可能对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引发药物性胃炎。
药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灼热感,伴随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及泛酸水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呕血、便血、失血性休克等,甚至可能引发胃肠穿孔及并发腹膜炎,若治疗不及时,更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不同药物引发胃炎的机理各异。例如,保泰松和消炎痛等药物能够抑制胃黏膜分泌,削弱其保护屏障,造成胃黏膜损伤和发炎。长期或过量服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等,会干扰胃黏膜腺体的分泌,降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引发胃炎、溃疡,甚至出血、穿孔。阿司匹林等药物则会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使胃黏膜易受胃蛋白酶的消化,导致糜烂和出血。药物性胃炎的发生与药物剂量、用药方式有关,每个人的发病时间也因此不同,有的患者可能在服药数小时后出现症状,有的则可能需要多次服药后才显现。
为预防药物性胃炎的发生,患者需慎重使用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复方阿司匹林等;抗风湿药保泰松、布洛芬、消炎痛等;抗菌消炎的磺胺类药物、红霉素、四环素等以及心血管类的利血平、洋地黄类等。在服用药物时,应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避免任意增减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特别是患过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患者,更应避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以防病情复发和加重。如确因病情需要服用此类药物,也应选择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并于餐后服用,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长期用药的患者,可辅以胃舒平、氢氧化铝凝胶等药物保护胃黏膜。一旦疑似出现药物性胃炎症状,应及早就医诊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药物的正确合理使用至关重要。关于胃炎的保健知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平时用药一定要谨慎,更多关于胃炎的保健内容,建议大家深入阅读,以获取更多有关健康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