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最近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贫困地区0~6岁儿童营养及家庭养育状况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揭示了我国极端贫困人群中,大约330万至万为0~6岁的儿童所处的生存状况。
这份报告聚焦儿童早期营养不良和家庭养育问题。营养不良包括蛋白质-能量和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其表现主要为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在贫困地区的家庭中,儿童的早期养育方式涵盖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和育儿方式等方面。
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早期营养不良和家庭养育不当直接威胁到儿童的发育和身心健康。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虽然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自2000年以来显著下降,但相较于非贫困地区,这些数字仍然偏高。贫困地区的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城市地区的6至8倍。
贫血问题在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中尤为突出,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其贫血患病率远高于其他地区。
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尤其是锌和维生素A、D的缺乏率非常高。年龄越小的儿童,锌缺乏的发生率越高。
贫困地区的婴儿在喂养方面也存在问题。纯母乳喂养率低于全球和全国平均水平。许多婴幼儿辅食添加的时间过早或过晚,种类单一,导致营养摄入量严重不足。
更令人关注的是,贫困地区的家长除了注重儿童安全和生存需求外,往往忽视了儿童在情感、社交和教育方面的需求。许多儿童难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尊重。家长的科学育儿意识淡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该报告还指出,我国高远山区贫困人口占比超过一半。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经济条件导致儿童饮食不均衡和营养不良。这也造成了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家庭教育投资短缺。家长们缺乏科学的养育知识,导致儿童形成不良的进食和卫生习惯,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健康和成长。
这份报告揭示了我国贫困地区儿童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强调了改善家庭养育方式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意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这些儿童得到充分的关爱和营养,实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