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北宋以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道出了中秋之夜的复杂情感。他仰望夜空,明月何时出现?把酒向青天发问。不知天上的宫殿,今夜是何年何夕。他渴望乘风归去,但担心高处的寒冷无法承受。在人间起舞,与影共舞,何尝不是一种温馨的人情味。那轮明亮的月亮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低矮的绣户,照亮无眠的夜晚。月亮不应带有恨意,为何总是在离别之时特别圆满?人生有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这是自古以来都难以周全的事情。但愿人们长久健康,虽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色。
与此王建在唐朝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也表达了对月之夜的深深思念。中庭地白,树上有鸦雀栖息,冷露无声地打湿了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望着同一轮月亮,思绪却飘向不同的远方,不知秋思会落在谁家?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同样以中秋为题材,回忆往昔与今夜。西北望乡,何处是家乡?东南天空,月亮已经几回圆缺。昨日的风一吹起,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心情。但今夜清光依旧如往年一样洒满大地。
这三首古诗都以中秋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景的渴望、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刻感慨。苏轼的词作充满浪漫与豪放,王建和王维的诗则透露出深深的哀愁与思念之情,白居易则通过对比往昔与今朝,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这些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也传递了人们对团圆、亲情和人生的普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