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客栈,许多都不提供餐饮。旅客需自备食材,借助店家的锅灶生火做饭,走时留下些许柴炭钱,这种被称作“打火”。
夜幕降临,旅客在客栈留宿并就餐。那时的客栈,门口挂着笊篱,食材自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马三立先生在《包饺子》中描述,四个旅人忙碌着包饺子的场景,充满了家的温馨。
在古典名著中,唐僧师徒投宿,让八戒解包袱取米粮,借锅灶做饭,待饭毕临行时,留下柴钱。他们各自依照职责行事,享受短暂的歇息。出门旅行在那个年代真是一件苦差事,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还得有点烹饪手艺,否则想品尝一口热饭都难。对于手残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挑战。
客栈的经营终究要考虑收益,那个年代旅行的人并不像现在这么多。若客栈聘请大厨烹饪各地美食,恐怕会亏损。但顾客的需求也不能忽视,于是客栈采取了变通的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客栈会准备一些简单的酒菜供客人选择。如果客人不满意,想自己动手“打火”,也是被允许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几十年前。
我父亲年轻时在国营旅店当厨师,每天炒几个大锅菜。有些旅客因种种原因不想吃饭时,便可以利用旁边的锅灶自己动手。
如果将自己动手做饭称为“打火”,那么店家代劳,免去你做饭的辛苦,则称为“打小火”或“打尖”再恰当不过。“打尖”顾名思义,一方面是能吃到现成的食物,许多人不愿意自己动手;另一方面,店家也追求更高的利润,就像业务办理中的套餐推荐,高端的“打尖”套餐会被优先推荐。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客的出行方式也悄然改变。原来白天赶路只能靠干粮填饱肚子,晚上住店后再自己做饭犒劳自己。而现在,肚子饿了可以直接去客栈吃点现成的,顺便休息后再继续赶路。“打火”和“住店”完美分离。
最初的客栈只是提供场所,“打火”即“住店”+“打尖”;随着酒店增加餐饮服务,“打火”一词逐渐被淡忘,最常见的是店小二那句高频问语:“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这一转变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旅行和生活的不同需求与期待。